浅谈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华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枯竭的动力。培养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劳动者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做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1)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特别对隔着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想:这个特性可以应用到那些方面?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就发明了加装在玻璃黑板上方便挂图的“黑板挂图磁块导轨”。
(2)继承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的。前人思维的结果往往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以审察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其中不足,大胆质疑,这种方式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简单的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到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的局限性。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追求。就能磨练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就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能力。进而有自己创新性的结果。例如:从自然教材《叶的光合作用》这课里学生知道了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课后可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水底植物苦草做在阳光照射下植物能放出氧气的实验。实验后就有学生在鱼塘管理中,一方面把水里的苦草割掉,另一方面又不断开增氧机给鱼塘增加氧气的做法表示怀疑。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用有苦草的鱼塘和没有苦草的鱼塘进行对照,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测试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进行对比。通过反复的观测,得出了鱼塘里留下适当的苦草对提高鱼塘水中的溶解氧,提高塘鱼的产量有帮助的结论。后来把反复对照两类鱼塘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水质的观测记录,塘鱼产量的对比进行整理,写出了《苦草净化鳗鱼塘水质的试验》的小论文。论文不仅对当地生产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改变了鱼塘中将苦草全部清除的传统习惯。此论又还在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的活动中,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3)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情况。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对此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他们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有一位女同学,经常帮助家里做针线活,通过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用品找缺点,她用魔术贴结合常用的方形蚊帐发明了不用夹子夹蚊帐口,不用配蚊帐钩来钩蚊帐的“方便蚊帐”。
(4)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创设和谐气氛,就是要求老师放下架子,客观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师生共同协作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老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起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里,通过积极、自觉的思维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经营鱼苗场的,他经常到鱼苗场参加劳动,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曾经提出根据薄膜育秧的道理给要冬眠的鳖保温,缩短鳖的冬眠时间使鳖的生长期缩短的建议。对于水产养殖了解较少的老师,没有扼杀这个建议,反过来向他了解这个建议的可行性,并提出在学校的生物园里进行这项试验,并由他来主持。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后来在老师的辅导下这位学生把这次试验的做法和结果写成论文,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的活动中,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5)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使讲授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采用的教学形式不断地变化,对教材的处理更要表现出灵活性、艺术性、创新性。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的思维不断求异、创新。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
(6)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所处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材施教,还要求老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新方案时,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要让学生把话讲完。然后根据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辅导。既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总之,教师应按照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学校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