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进敏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习。下面就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谈谈几点看法: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在长期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是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经验告诉我:但凡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等,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不但提高了数学成绩,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主动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3)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圆的周长”后,教师让学生用学过的圆的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校门口有一棵粗大的古银杏树,你能用什么方法测出它的横截面直径?有一个学生说把大树锯开,用直尺测量直径。当即就有人反对,古银杏树是保护文物,这方法不行,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通过讨论,有人提出用绳子围大树一圈,量出绳子的长后利用圆周长的知识求出直径。这样,学生通过学得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4)让学生自主实践、共同探究数学问题。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在教学中尽可以让学生带着实验材料走进课堂,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知、发现规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教师在课中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圆柱形纸筒,让他们沿着一条高把侧面剪开并展开,看一看是什么形状(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原来圆柱的什么(底面周长)?宽是原来圆柱的什么(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能力的培养。
(5)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总之,我们必须以新课程标准理为依据,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乐学、会学、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