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理课不应忽视小实验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登福

  物理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抓好小实验的演示,将这些实验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说明物理课的重要性。对实验教学我有如下拙见:
  (1)成功的小实验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使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把握住小实验教学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并用来做一些实验,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会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他们的思维活动更积极主动,学习后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如“自制潜水艇模型”和“自制密度计”,分两小组学生分别制作。一小组学生找来小塑料瓶,小注射器、胶管,钉、细线,做成了潜水艇模型后,浸入水中,观察从管里吸气,吹气,模型将下沉和上浮。另一小组学生找来木筷,铜丝,并把铜丝绕在木筷的一端,分别放到食油、水、盐水、酒精中,使其竖直浮在液面上,学生可以观察到木筷在四种液体中没入的深度不一样,做成了密度计模型。
  (2)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物理中有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课后小实验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日常生活的作用,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如:小实验“纸锅烧水”,在没有做实验之前,有的学生认为纸容易燃烧,用纸锅不可能把水烧开。多数学生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对该实验比较感兴趣,课后都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不但证明了用纸锅能把水烧开,观察了水沸腾时的现象、理解了液体沸腾的条件,而且加深了对燃烧的条件“着火点”的认识。自己总结出在常压下水沸腾时温度为100℃,而纸的着火点为183℃,达不到着火点,因而纸不燃烧。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加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巩固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小实验的原理应用都是相关的物理知识。因此,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比如:学生通过“巧做马德堡半球实验”,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而可以使学生分析、理解“塑料挂钩压在墙上”、“墨水吸进钢笔”、“人的呼吸”等。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使问题得到深化与升华。如小实验“木棍撬石头”学生们可亲身体会到杠杆的省力作用,并对杠杆的五要素在教师指导下有初步认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对小实验的制作、研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与学的效果都会大幅度提高。
  (4)广泛收集器材,充实实验室并利用好实验室。只要留心,其实生活中有不少的物理器材,例如:家里的自行车上有不少物理知识的应用,可作为摩擦、杠杆、光的反射、运动和力等实验的器材;玩具激光发射器(市场上能买到)可作为光源;老花眼镜的镜片可作凸透镜(装水的圆形酒瓶亦可),近视眼镜的镜片可作凹透镜,便可作光学实验了;用玻璃罐头瓶或玻璃杯可自制一个量筒;用均匀的细木条作横梁,用两张质量相同的硬纸片作为秤盘,用几个质量已知、面值不等的硬币作砝码,便可自制一个小天平;用一条或几条橡皮筋,一块硬纸板,一个小盒盖,便可自制一个橡皮筋测力计;玩具小车可做惯性实验;废旧的牙膏皮可作浮沉实验;甚至家里安装的整个生活电路都可作为电学实验的器材;铅笔芯、收音机的电位器可作滑动变阻器;用一个瓶子、带色的水,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可制作水气压计……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也可让学生自行购制一套物理学习用具,加上学生自制的一些仪器,这样,自己的实验室就更充实了。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去探索、研究疑难问题。从而让实验室发挥最大的作用。
  (5)开展比赛,激发兴趣。以“课外小实验”为题,开展比赛。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以“测苹果或梨子的密度”为题,分组进行比赛,一组用天平、小刀、直尺;一组用天平、烧杯、水、量筒;一组用弹簧测力计,小刀,直尺,细线;一组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细线;一比速度;二比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这样学生不但兴趣很浓,而且还掌握了测固体密度的几种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之,小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