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光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关键问题,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创造和谐气氛,培养学生创新。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发。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细心体察,耐心、真诚、热情地诱导,支持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教师就说:“现在我们来做猜谜游戏,无论你告诉老师哪个数字,我都能猜出它能否被3整除,不信可以试试看。”结果学生出得快教师答得快,学生列出数据越来越大,教师一一准确猜出。这时,同学们惊奇了,产生了极大兴趣,这到底有什么“诀窍”呢?学生们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产生了“好奇心”。于是,引入新课并告诉大家:“等学完这节课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准确地猜出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一堂课就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2)求异中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习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多途径地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①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在教学一些稍复杂的应用题时,解法不止一种,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题方法。
  如:甲乙两地相距280公里,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4小时后两车相遇。快车每小时行40公里,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公里?用算术方法解:a.280÷4-40;b.(280-40×4)÷4;用方程解:a.4х+40×4=280; b.280-4х=40×4;c.4х=280-40×4;d.(280-4х)÷4=40
  ②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是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不变条件改问题或不变问题改条件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发散思维的目的。
  如:a.一根绳子长8米,截去它的3/4,截去多少米?列式:8×3/4=6(米)
  b.把对应率作为所求问题改编成:一根绳子长8米,截去6米,截去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列式:6÷8=3/4
  c.把标准量作为所求问题改成:一根绳子截去它的3/4,正好是6米,这根绳子长是多少米?列式:6÷3/4=8(米)
  d.不改变a题条件,把问题改成:一根绳子长8米,截去它的3/4,还剩多少米?列式:8×(1-3/4)=2(米)
  (3)勇于探索,寻求创新。没探索,就没创新,没创新,就没发展,没进步。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在探索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如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应让学生讨论:①已知圆的半径是3厘米,求圆的面积;②已知圆的半径是8分米,求圆的面积;③已知圆的周长是12.56分米,求圆的面积。讨论中,有学生提出能不能直接用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呢?这时教室里沸腾了,学生议论纷纷。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们继续讨论:
  ①C=2πr,所以r=C÷2π
  ②s=πr2,所以s=π•(C÷2π)•(C÷2π);即:s=C2÷4π。代入一算,结果相等。
  由此,学生明白了圆的面积不仅等于πr2,而且等于C2÷4π。就这样,另一计算方法就跃入了学生的脑海。
  (4)组织比较,启迪思维,深化理解。学生发现问题往往是从对不同事物的比较中开始的。比较能帮助我们找出事物间的差异,有助于启迪思维、深化理解,不失为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的有效途径。
  如当学生分别学习了约分与通分的知识与技能后,往往分别停留在“两种过程”、“两种方法”的浅层认识上。这时,教师适时组织比较,让学生悟出约分与通分尽管过程不同,方法不同,但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只不过应用时根据不同的需要所取的方向不同而已。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后者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这样比较就能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引向概括。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时,要特别注意不要给学生划框框、定模式,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掌握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多动口表达,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联想、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