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孝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获得成功,无一不是在研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类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备课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地显示出优、良、中、差的层次度,特别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考虑,同时也要为优良学生留有余地,要让他们“吃饱”,“吃好”,又要注意他们的“消化不良”。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作为教师要建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要相信学生都能学得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差异性,问题不宜太多太碎,而且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简单的问题由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或稍复杂的问题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其他讨论解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业的布置、辅导要照顾学生的差异性
因为学生思考分析、吸收能力、发展水平都有不同,在作业的安排布置、辅导时,要照顾学生的差异性,而不能使用平均主义,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应该下工夫,要耐心地认真辅导,作业要认真批改,而且做到面批面改,找出问题的所在,当面指导。
二、用不同的起点方法评价学生
老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起点方法来评价。如对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在评价时要有鼓励,切勿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切忌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评价的语言要丰富,亲切感人,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帮助。
三、让学生学会“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质疑是思考的开端,是创造知识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讲到:“把72棵树,平均分成3行来栽,每行要栽多少棵?”我重讲了“平均分”的时候,一个同学问我,老师“不平均分栽”行不行?我反问“你们大家说不平均分栽行不行?”大家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教学中的学 习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在教学改革活动中,教师不能再采用过去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将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开发。比如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总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整堂课变成“问答式”的机械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不高,兴趣上不来,所以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五、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说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教师就要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师就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可亲、可信、可爱,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权威关系,建立起学生不再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多的是师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关系,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将学生引入各种紧张而富有情趣的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和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之,要提高学生差异性的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来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要积极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创造自主而主动的乐趣,获得在学习上进步、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