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的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教学者要提供现实的、适合学生的数学教材,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并有所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以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交流等,尊重学生的思考,保护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发展,有所超越。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课堂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以增添其魅力。
  (1)树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衡量学生,更不以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将来,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体会数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发教材的内在功能,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给学生以数学美的感受。展示数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推导定理,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愉快的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可以抽点时间给学生讲讲华罗庚的故事、陈景润的一生,甚至还可以跟他们说说哥德巴赫猜想、歌尼堡七桥等问题。告诉学生并非单纯的“3+5=8”就是我们所要学的数学了,其实还有更多的数学知识在等待着我们去学习。也许不经意的几句话,就能唤醒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求从1到500的整数中,能被3或5整除的数的个数。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密性,享受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时,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问题的解决。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这样由于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解决问题中的交流与合作不能流于形式,交流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问题要有思维的价值。另外,合作探索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必须要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以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
  (4)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如全员参与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时,老师先出示一副美丽的山水画,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出了从生活的角度看到了若干实物。老师问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看到了正方形 长方形,三角形,直线,和曲线,还有圆和椭圆等。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美丽的图案都是由线画成的,请同学们自己任意画几条线,然后和同组的同学讨论讨论,看看可以把画成的线分几类?进而引入新课。这样将美术和数学进行结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意境,让学生去发现数学,热爱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问题。学生感到亲切,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5)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不同的学生在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应鼓励与提倡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另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关照和帮助,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就应给予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