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主要环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洪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开发非智力因素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有几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一、初读感知
  
  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即准备环节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只帮助复习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被学生提出来,有些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吃墨水》一课,为什么用“吃”墨水,而不用“喝”墨水或“蘸”墨水?《蛇与庄稼》一课中,为什么放蛇去捉田鼠而不放猫?大水过后,田鼠和蛇为什么没有被淹死?《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为什么会在井底?……面对这些稚嫩而又颇有潜力的问题,教师应有耐心,不要否定学生的问题,应和学生共同确定几个主要问题,分清主次,注意课文的前后联系,然后着重展开讨论,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就得到极大的满足,被动接受就会变成主动探求、主动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代替,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时,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会贯通。如在《骆驼和羊》这一课中,老牛的话是重点,原句用教育的语气批评骆驼和羊的做法是不对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可让学生将原句的批评语气改成赞扬,即:你们怎样做才是对的?句式转换了,意思还没变,这就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思维要求,于是,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就《小学生守则》与日常做人的道理展开了一场气氛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今后自己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时,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揭示主题,使学生的思维形成能力。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来完成,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形成认知结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的总结中,教师总结出看问题要全面,眼光要放得远,才能把事情的本来面目看清楚,不要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固执己见,不听劝告。没想到,此时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老师:“老师,我不完全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青蛙有值得人学习的一面,它不听小鸟的话,也正说明了青蛙不盲目相信别人,它对自己的眼睛自信不疑,这也说明它能坚定立场”。学生的一番话使老师灵机一动,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表扬了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盲从别人的精神。教师又问:“青蛙唯有亲自到井外看一看,才能知道天究竟有多大,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青蛙跳出来后,它会看到什么?”这个题目对学生的吸引力太大了,有的说青蛙看到了美景,有的说看到了电脑、高科技、激光枪、机器人、高楼大厦、波涛汹涌的大海、美丽的珊瑚,更看到了广阔无垠的蓝天……在神奇的想象中,学生明白了虽然眼见为实,但是凡事还需身体力行,才不至于犯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