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应松
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历来是学校德育工作要研究的主要课题。面对后进生虚狂任性的行为,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真的是这样吗?
一、“爱”是温暖后进生冰冷心灵的春风
教师爱学生,是母爱的继续、升华和发展,是人类的高级情感。教育教学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学生的天才智慧并不是铸好了的预制件,而是沉睡在头脑中的智力因子,依靠教师去激活。活化了的智力因子才能吸收知识,形成智力才能。后进生由于各种打击和伤害,自身机制受损,智力因子复活的原内抗力增加,阻力加大,用正常的刺激很难奏效,需要教师把爱学生的深厚情感作为催化剂。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学生又有独立性,能动性,不是所有的任意刺激都能使学生大脑中智力的因子向着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刺激不当随时还可能出现“反作用”。
二、“情”是通往后进生孤独心灵的桥梁
后进生长期受人冷落,多数人性格变得孤独,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情感去陶冶和感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天才素质,只有遇到老师的“活命水”来浇灌才能生长。教师的“活命水”就是崇高的师情,如同物理上研究的物质的反作用力一样。反作用可以表现为正、负反馈两种趋向。教师讲的道理、知识、要求,学生同样要经过情感过滤。假如老师喜欢他们,对他们热情,他们就认为老师的严格要求是好意,则“情通理达”,是正反馈现象,打内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如老师不喜欢他们,对他们冷淡,他们则认为老师的严格是恶意,便紧闭心灵的大门,眉头上锁,甚至公开对抗,呈负反馈现象,抵触老师的教育。一般的说,中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不是用理智而是用情感支配行动的。师生情感相亲,则信道畅通;情感相悖,则心绪逆反。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重感情投资,真心爱学生,真情待学生,才能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理”是打开后进生闭锁心灵的钥匙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自尊心。个人自尊心的缺乏是由于过多受到指责与处罚造成的。后进生受到的指责批评多。甚至打击挖苦太多,他们的自尊心常常被扭曲,他们会变得敏感,自卑,恐惧。对老师、家长、同学采取回避和粗暴的态度。他们这种反常的做法和逆向行为,实际上是对社会教育他们不得法的“报复”。这种闭锁的心灵怎样打开?感情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感知力其特殊效应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但彻底剔除后进生精神上的痛苦,完全驱散他们心头的阴影,从根本上挽救其扭曲的灵魂,仅仅靠情的感召、爱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理的导引。讲理,才能唤醒后进生的良知,培养其人格尊严;讲理,才能使后进生站在理智的角度去总结教训;讲理,才能使后进生立足眼前,树立理想,对前途充满信心;讲理,才能使后进生认清客观事物,明白自我,珍惜人生,摒弃旧我,塑造新我。如果我们的教育,对后进生不是指责,而是引导,春风化雨般的说服;不是厌恶,而是关心,无微不至的体贴关怀;不是轻视,而是理解,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教诲,定能以理激情,以情服理,情理交融,走上成功的教育坦途。
总之,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既需要我们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高度的革命热忱对他们施之以爱,动之以情;又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他们晓之以理,投之以信,导之以行;还需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教育艺术。一棵树桩,七扭八弯,遍体节疤,稀奇古怪,他们不能做什么建筑材料,就是用来烧火,也难劈成柴火。可是,它们在园艺师的辛勤培育下,重新长出了芽条,披上了绿装,再通过复杂的造型艺术,使它们变得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培育树桩盆景与转化后进生有着相通之处。后进生表面傲慢、粗野、骄横,但内心自卑;表面对犯错误满不在乎,但内心常忐忑不安,蕴藏着要求上进的“火种”;表面对受表扬和奖励的学生露出鄙视,但心理上常常产生羡慕之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有艺术家的慧眼,要有教育家的热情。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像艺术家培育盆景一样,因材施教,不拘一格,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争取教育的最优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