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巧妙解题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坚
摘 要: 本文从若干个方面,结合相关案例,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巧妙解题策略作出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策略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它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新课标为基准,研读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点,从而在强化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们数学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1]。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谈一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包括三点,分别是:“选材”于生活,增强知识运用能力;注重层次性,促进个性化发展;拓展解题思路,构建高效课堂。
一、“选材”于生活,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强等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选取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易理解的材料作为数学应用题的着手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对已有知识进行排列、组合、重组,进而提高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可将“某人带60元,买了4支笔,每支2元,还剩多少元?”改编为“为了表彰六一节目演出中优秀的5个同学,老师带他们去看海豚表演,门票是每人10元,请问老师带60元够用吗?”。这种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应用题,不仅避免了简单枯燥的文字阅读,而且增强了数学应用题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为学生们开启数学思维去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这种贴近生活的题目设计也有助于学生们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增强。
二、注重层次性,促进个性化发展
小学生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主要接受者和学习主体。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小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2]。正如蔡元培所说:“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授课过程中,开展梯度化教学,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有序性、合理性和逻辑性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讲解与“路程=速度×时间”这一知识点相关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应用题:同学A的家离学校800米,他坐公交车到学校大概要用5分钟,请问公交车的速度是多少?在做该题目时,教师可以让一些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只完成能根据题意正确作答该题目就可以。然而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同学,教师则可以通过改题、变题、换题增强知识的灵活性。诸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为标准,计算一下自己步行、坐公交车、坐出租车等不方式到学校所用的时间。通过这种分层指导的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学习层次上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小学数学教学跌入“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尴尬境界。
三、拓展解题思路,构建高效课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积极引导其探究情感、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小学生们“让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主体地位转变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其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拓展小学生的解题思路是提升其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侧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例如:教师在讲解通过三个已知条件做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时,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来讲解这一题型。题目:为了庆祝圣诞节,商店用三种颜色的气球装点购物大厅,有黄色、红色、花色的,其中黄色的气球有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
教师可以提出诸如“花气球多少个?红气球多少个?三种气球一共多少个?”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改变题目中的任意条件,而后设计合理的问题,最后请其他同学作答。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拓展学生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促进学生们发散性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们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变。
四、结语
本文针对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薄弱的现状,结合相关案例,提出了三项措施,希望可以有助于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提升。总之,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富有变化的授课手法,综合性、创造性、计划性地将学生们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点渗透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讲解过程中。力求在强化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此外,教师还应以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设计出独特、新颖、灵活的数学教案,从而为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营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其数学综合运用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良朋.“应用题”和“解决问题”可否携手同行[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10):29-30.
[2]钟伟民.意义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数应用题教学的疑难问题分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1,(9):46-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