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成海梅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而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中华文化全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学习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也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培养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古诗词教学中讲讲、读读、练练、议议或大讲、大练、串讲、多练的方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能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下教学需要。我就自身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众多教育工作者对古诗词教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把更多精力用于寻找各种好的办法以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意境,感受诗词意蕴。但是,大多老师讲解过多,使小学生失去了探索的兴趣。教师本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结果教师却成了教学的主宰和中心。教师的“教”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的一面,一味强调学生学习古诗词机械记忆的能力。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小学生很难在课余时间背诵古诗词,课堂上也通常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师与生、生与生不交流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引导过多,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什么都依赖老师,不会思考问题,等待老师给答案再背答案。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小学生的发展又从何说起?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方法
  关于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历来众说纷纭。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通过小学古诗词教学确实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小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确存在一些难点,如学生如何理解古诗词丰富的内蕴和完美的意境问题。许多国内的专家从文化、心理等角度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做了有益尝试。我在借鉴有关专家学者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诵读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有些诗文还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小学生在古诗词的诵读中难以准确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体精神,作为诗词的“第一读者”,首先有感于自我的生命,诉之于自我的感情,用诗歌强烈深沉的情感打动学生,使之产生共鸣,受到感动,才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激起他们的生命情趣,由感知情感美、人格美向“善”的方面迁移,从而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理性教育,感悟人生真谛,形成自己良好的情感素养。教师在指导诵读时首先要把握诗词的节奏。古诗词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形式。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注意语调、声调的把握,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投入。每首古诗词的感情基调都是不一样的,或昂扬激越或低沉悲凉;或痛心悲愤或恬淡宁静。一般来说,平声流畅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情感的波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读的环节,让那些文字符号转为可感的声音形象,读出感情,最后主客体感情互为交融,完成情感教育。如教授李白的七绝《望天门山》,我让学生用缓慢、婉转、低沉的声调反复吟咏: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诗读起来气势飞扬,荡气回肠。流畅的节奏仿佛使人在音乐中进入美的情境,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青山、碧水、红日、白帆,感受到了大好河山的雄壮美。在这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仿佛与李白的情感相融合,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感悟引发美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以美为旨,引领学生认识到古诗词的美,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对小学生来说,古诗审美教育不仅能使他们获得诗词文化熏陶,让他们在与诗人的对话间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让他们在历史文化的场合中品味诗人的胸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欣赏美,最终学习创造美,而且能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认为应该从语言入手,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讲授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就可以通过“绿”字的替换启迪学生的思考,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体会到自然之美(春满江南的蓬勃景色),进而感受到诗人思念春光绝好的江南,急欲回去的心情,获得与诗人一致的情感体验。古诗词能够以最短的篇幅表现最多的内容,就在于它的语言的精炼、形象和生动。所以在师生理解感悟时就会在诗词精炼典雅的语言中引发变幻无穷的美感。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感到传统古诗词教学不能适应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需要,教学不仅有老师的“教”,更有学生的“学”,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结合教学现状,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如何在广泛深入的探索中找到具有普遍性的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还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张燕.新课程标准与小学古诗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2007,(9).
  [4]王俊杰.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07,(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