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教课程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胜勇
摘 要: 要办出职教特色,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职业教育现行的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如何使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时俱进,适应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市场经济 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课程不断改革的过程。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愈来愈适应和贴近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这种适应和促进作用正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源泉。在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课程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如何使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时俱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目前职业教育的瓶颈
我国产业的日益增长,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工人的技术含量与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职业教育瓶颈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与现代化大生产不相适应。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进厂以后不能独当一面,即便是高级工、技师层面的学生,还是会被师傅们看低,认为在校没学到什么真本事,手里拿不出活,还得从学徒做起。因为企业的师傅们大多数是从职校、技校毕业后进入到工作岗位的,对学校里学的和企业里必须掌握的都非常了解。而数十年来课程设置一成不变,使得学生的技能与实际的需要差距越拉越大。长期以来学校用于实习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通过考核,明显滞后于企业需求。
(二)学生学习目的日趋不明确,态度日趋不端正。随着近几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社会已基本形成,学生对上网聊天、网络游戏兴趣更大,再加上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宠儿,一些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的恶习。很多学生对技能训练甚至产生了质疑,认为在现代大生产的今天,先进的设备才是零件精度与质量的保证,在校苦练操作基本功是否有必要,毕业后出去这些用不上,从而消极对待他们认为的苦脏累的实习课。
(三)师生关系日趋紧张。学生学习(实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而老师们又面临合格率和学校考核的双重压力,不得已只能把学习任务机械化操作,一味加大训练量,让学生一刻不停地训练,直到符合考核要求为止。当学生的抵触情绪日益积累最终成为敌对情绪时,就很容易和老师发生正面冲突,从而影响正常教学。
要改变现有的尴尬现状,必须进行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职校类毕业的学生是去企业一线工作的,只有把他们打造成懂业务,精技能,受企业欢迎的技术型人才,这样的职业教育才算成功。国家不缺大学生,缺的是熟练工。所以中央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工人的技术含量。
二、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教课程改革
(一)课程建设合作化。课程建设合作化体现在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企业较早地介入职业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岗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发;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体课时做系统的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合作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和培训。
(二)课程结构模块化。所谓课程模块化是将对实现职业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理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相关单元组合成同一模块,不同模块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职业需求的分析,根据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与结构特点及课程类别,改变传统的“老三段”课程结构,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实践模块”四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旨在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职业素质、职业指导等;专业必修模块旨在满足岗位核心能力需要,围绕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必需、够用的专业基础、专业过渡和专业组成课程;备选模块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迁移能力;订单模块旨在根据订单企业需要,促使学生适应自由选择。模块组合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时实现了专业方向调整,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适应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三)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建设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选择地将原来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教学目标要求而设置的课程。课程的重组整合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围绕能够“支持相近的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这一教学目标要求展开,通常整合后的专业基础课程所涉及的面比较宽;专业课程的整合,围绕着能够“承担该的主要的工作任务”这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展开。课程综合化并非是简单地将两门或多门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拼凑、合并,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对相关、相似的职业的知识、职业技能等内容进行综合。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教学方法应该由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操作训练法、讨论式、行动导向、启发式等转换。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的教学地点及“全真”的职场转换。
(五)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课程考核方法应该由传统的过分看重试卷和分数,转而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呈现灵活性、多元化,改变“唯卷唯分”的观念,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论文写作与实验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报告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法。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举措,课程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先导,鉴于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存在的不完善性,今后我们应继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职教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浩强.创新技能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核心职教通讯,2004,(3).
[2]余秋明.基于计算机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200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