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冬霞

  摘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改革应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从真切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
  关键词:捕捉;感受;训练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教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很多学生即使确定了新颖的题目,有了深刻的主题,但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旧瓶装新酒”,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根本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强调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
  一、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
  叶圣陶说过:“写作素材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细雨后的青山;潭中鱼儿怎么游泳、竹林鸟儿怎样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要从“小”观察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事情,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二、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常常感喟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因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让学生写生活札记,去训练学生生活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要把观察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就需要把观察中看到、听到、想到以及感受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养成勤于写观察日记、生活札记的好习惯,老舍先生《出口成章》一书中提倡“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以练笔促观察、促思考。实践证明:善于观察并勤于练笔的学生,他们的写作水平都提高得较快。勤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这些都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使学生能够坚持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坚持在练笔中不断提高观察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第五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