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计初中生物学习活动的探究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永华
新课程提倡体验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每当我们听别人上公开课的时候,总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关注,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也能体现老师的组织能力。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教学精神的指导下,有效设计生物学习活动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一、精心备课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强调以教材为本,过分依赖教材,最后变成死教书。新课改指出,教材是一种教学资源,至于老师如何备课,如何安排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新课程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传授外,还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要让学生体验各种探知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安排一些小实验、小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备课的时候,老师要时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这句口号人人会喊的,但真正要做到却是很不容易的。除了注意因材施教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中如何相互帮助。学生相互帮助,能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它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挖掘生活资源
生物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生物教学资源,我们老师要让无声的日常生活资源,变成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素材,再将这些生活资源与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使生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酸奶是我们常用的饮品,好喝又有营养,那么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探知它的制作过程。有些学生在查阅资料后发现,在制作酸奶的时候,需要无污染的新鲜牛奶与器具,那么,如何保证制作酸奶的器具是没有被污染过的呢?再如,夏天的食物容易变质,我们能不能猜测一些防止食物变质的方法呢?这些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三、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
初中学生天生好动,假如死板地要求他们在课堂只听不动,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在应试教学中,老师过分的强调师道尊严,过分的强调严格的课堂纪律,学生在课堂上动也不敢动,被动地听老师的讲解,对生物课没有什么兴趣,再加上生物学科在中考中的作用也不高,很多学生的心根本就不在学习上,教学的效率十分低下。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比如,在学习消化系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品尝水果,如小西红柿、红枣等等;在验证水对植物的作用的时候,可以用吹风机吹芹菜,学生会看到被吹风机吹过的芹菜,耷拉下来,假如,将这些芹菜再放置在水中,可以看到芹菜又挺起来了,这说明水具有使植物坚挺,保持直立的作用;在学习呼吸系统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一起做深呼吸,然后看看谁逼的时间长些;在学习血型、输血与献血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抢救病人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输血的时候怎么配对血型。总之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使学生增加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掌握生物知识。
四、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
探究教学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教学模式,因为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很多老师怕跑堂,常常不喜欢开展,但,只要我们组织得好,它与其他教学模式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的生物教学能经常性的开展探究活动,学生习惯了也就不会跑堂了,时间上也好控制。更何况,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不是为了完成教书的任务。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展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并学会与其他同学交流技巧。比如,探究鱼鳍的作用,这是用时不多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能很快完成,但对学生的素质提高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假如凭老师的讲解,估计也没有几分钟就能讲完,但学生无法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的过程,更无法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有些探究活动在课堂上不好开展,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探究,比如,土壤中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有的探究活动,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就布置学生在家完成。比如,探究霉菌的生长环境,将某些新鲜的食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从而得到食物霉变的原因。让学生在家做探究活动有很多优点,首先是时间充足,其次是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时大胆的猜想,敢于标新立异,设计的实验方案、步骤要力求科学、简单。当然,初中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毕竟还有限,凭一人之力常常设计不出好的方案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找到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假如某些学生模仿了别人的方法,也不要批评他们,因为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如果批评了,他们可能连模仿的能力都会失去,更不要说去创新了。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要多设计些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有效的锻炼自己,提高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射阳县耦耕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