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金凤

  幼儿园是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而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幼儿普遍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抗挫折能力差,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二是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多年认真细致的教育实践,我做了以下尝试,借此抛砖引玉。
  
  一、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布置环境时,要经常更替交换,补充,以求新奇丰富。由此激发幼儿求知欲,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自主操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如刚入园的幼儿对亲人都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亲人分开时,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分离焦虑感,主要表现为:看到亲人离开时揪着大人衣服甚至头发不肯放手,哭闹一片;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很不稳定。这时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在活动室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搂一搂幼儿,帮幼儿穿衣服、脱鞋子,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也就会越来越好。
  
  二、教育形式多样,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需要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需要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一日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一日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活动时千万不可就事论事,不要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可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语言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音乐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的合群性;在美术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打破班级界限,实现“跑班制”,由小、中、大班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儿童交往的场合和机会,提高他们的合群性。
  
  三、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差异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受认识水平的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应引导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能正确地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四、重视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针对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个别教育。具体地说,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个别辅导。对有问题的孩子,还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作为幼儿教师,在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提高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的能力,使每一个幼儿都逐步做到心理健康,都能安全、温馨和愉快地学习、生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启艺幼儿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