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讲求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雅琳
在执教《说勤奋》这一课时,经过查找资料,我编写教案A进行教学,课中预设与生成奏成了不和谐的一曲。原因是我在备课中没有先“备学生”,针对课中的缺失我再设计教案B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例子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作者提出他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作者把这句话对你们说十遍、百遍,你们相信吗?应该怎样你才会相信?
2.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要举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
二、解读事例,探寻勤奋
1.走近司马光。
(1)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3)长大后他更加勤奋体现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司马光为什么要用警枕?他想提醒什么?
(4)小结。
2.走近童第周。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①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②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③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2)抓住重点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3)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让同学们想象他是怎么勤奋的,练习说话。
(4)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5)练读第三段。
(6)小结。
3.回归总体,提出要求。
(1)自由读第四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才能()。童第周只有(),才能()。()只有(),才能()。
4.小结。
三、链接生活,延续勤奋
1.在生活中,这些观点常常让我们充满困惑,下面就这些观点同桌讨论,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看法。
(1)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很勤奋吗?
(2)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明的同学吗?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3.好书推荐《中华勤学故事》。
B教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例子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说勤奋》,作者在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并用了两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二、解读事例,探寻勤奋
1.走近司马光。
(1)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2)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边读边画下有关词句。
(3)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了解成就之大。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怎样读好这一句?
(4)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5)换句对比,体会具体描写。(出示:小时候,司马光读书非常勤奋)
(6)对比中体会勤奋: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等关键词来体会。
师生对话,指导朗读:春天,春色满园,燕飞蝶舞――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出去玩了。他却……
(7)长大后他更加勤奋体现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他想提醒什么?
(8)小结。
2.学习童第周的例子。(用第二段找关键词,读悟勤奋的方法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理解“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2)说一说发生在你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的勤能补拙的故事。
3.小结。
4.回归总体,提出要求。
(1)总结引出第四自然段。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小结。
三、链接生活,延续勤奋
1.将积累的勤奋名言说一说。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3.好书推荐《中华勤学故事》。
教后感悟:
一、引入要实效,直奔勤奋
用A教案教学,师谈话导入风趣自然,师通过谈话让学生知道举名人事例论证最有说服力,但是本班级均为乡镇学生,阅读和积累较少,所以说法不一,耗时7分钟。经修改后用B教案教学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用时2分钟,有效地把握了导入时间,为下文的学习空出更多的思想空地。
二、品读感悟,探寻勤奋
A教案和B教案的教学都经过精心设计,把第一个事例作为重点来教学,引导学生品析重点词句来体会勤奋。但B教案在A教案的基础上设计了换句对比,用“小时候,司马光读书非常勤奋”和文中具体描写的句子对比,让学生体会了具体描写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的培养更有效。B教案设计了一个情境对话:“春天,春色满园,燕飞蝶舞――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出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样回环复沓的引读,司马光的勤奋在学生心中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三、训练需扎实,勿成课堂的虚设
A教案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让同学想象他是怎么勤奋的,看似不难,可是学生的说话都停留在表面上,可见训练没有立足学生实际水平。练习填空部分,学生都能填“勤奋”和“成功”二词,这样不经思考能解的答案有何意义。所以B教案在修改后省略了这两个训练,不刻意地追求读写,显得简洁、朴实。
四、拓展有度,延续勤奋
在课尾的拓展中用A教案教学,我设计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观点又结合书本,让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勤奋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为了讨论而讨论,三言两语用书中的例子就解决了问题。讨论应该是多人的智慧生成,应该设计有难度的或有异议的问题,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嘴巴说起来。没有效果、没有生成的讨论是课堂的“花枪”。修改教案后B教案中直接让学生说勤奋名言,念名言。让勤奋名言成为学生的积累,收尾简洁干净。
(作者单位 福建省寿宁县大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