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平等对话 激活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建军

  老师按照固有的思路进行教学,课堂上可谓条分缕析,教学过程也组织得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牵着走,从未发生“偶发事件”,一切都是那么顺利。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却恹恹欲睡。老师花费了很多精力,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很差。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死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们“动”起来呢?
  一、改变教学理念,营造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加强学生自身情感体验,把教学过程变成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交流彼此的过程。其间人人参与,人人平等,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在这交往互动中学生丝毫不觉得有压力。在轻松愉悦中接触知识,在切身体验中懂得道理。他们能够将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作为课堂的主体的他们能够各抒己见,主宰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还会有谁打瞌睡,有谁把自己放置在“课”外呢?
  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课堂不是教师演独角戏,老师讲得再精彩也是失败的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在课堂上“说”起来,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而这关键问题是要设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那么怎样才能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大胆地“说”呢?
  1.明确“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焕发了“说”的热情,掌握了“说”的能力,便拥有了一把开启世界的钥匙。所以要端正学生对“说”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大胆地“说”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灵活性,让他们的表达更流畅、更有逻辑性。让学生了解古往今来善“说”的典型人物,通过对苏秦、诸葛亮、周恩来、罗斯福等人雄辩故事的了解,懂得这种能言善辩的才能不仅对自身,而且对国家的强盛有益。当今社会人才辈出,只有善于说话,勇于展示自我风采之人,才能抓住更多机会,一展自己的抱负。通过这种正确的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锻炼说话能力的重要性,“说”的兴趣便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2.尊重学生的理解。“一千个观众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可能是一致的,更不可能全符合教材上提供的答案。教师便要敢于打破陈旧思想的束缚,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不应对学生限制太多。让学生在发言中尝到思考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只有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学生才会尝到独立思考与发言的成就感,才会激励他们更大胆地发表观点。
  3.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说话”环境,提供“说”的平台。语文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他们以充分的机会。
  (1)设置情境让学生有强烈的“说”的欲望
  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可请学生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并对表演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仅在说中了解了课文,而且对人物性格也有了较好的把握,加深了对文章真正意义的领悟。
  (2)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说话”的平台
  为了达到目的,让学生“动”起来,展开多种实践活动,如成语擂台、诗歌竞赛、故事赛、演讲赛、新闻热点、花心语、小品话剧等。由于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的活动热情尤其高涨,其能力令人惊叹。
  三、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堂本应是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场所,而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方法、统一的标准答案,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天性。所以,新课程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就有了热热闹闹的课堂,有了满堂问答的课堂。虽说有的老师也努力将课堂向外拓展、延伸,但是始终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表面上动起来了,骨子里还是封闭的思维,封闭的模式,还是学生最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答案和结论。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想没能真正放飞,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开放课堂。而通过老师们选择开放的内容,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有效地链接了生活,链接了社会,课堂真正做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课堂才能不断的生成智慧,也才使得课堂具有了生命的活力。例如在进行作文课的教学时,我选用“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让学生展开想象,打破以往的固定思维,多方面立意,打破以往人们对于这个成语故事的解读,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充分体现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心灵得到了解放,想象得到了丰富,拓宽了思维。
  总之,只有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这样的语文课才能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学科。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水北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