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就业视域下的中职教育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建国

  摘 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宽松的就业环境,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表现在企业需要大量工人却招不到人,求职者中本科、硕士就业更难。要走出“两难”境地,除了企业自身要不断改进企业各方面条件、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择业者应当改变就业观念外,还必须调整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改善我国的中职教育,转变“成才”观念,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源头上去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就业 中职 教育
  
  当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宽松的就业环境,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表现在企业需要大量工人却招不到人,“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特别是求职者中本科、硕士就业更难。“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让大家颇感意外。
  笔者以为,要走出“两难”境地,一方面除了企业自身要不断改善企业条件、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择业者应当改变就业观念外;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还必须调整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改善我国的中职教育,从源头上去解决这个问题。
  一、当前大中专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在求职者中,高学历人群求职比重越来越大。过去这类人才在市场求职者中所占份额仅为20%~30%,从2006年开始,猛增到41%,此后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与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相反,中职生在就业中出现了越来越容易的趋势。究其原因,有关专业人士认为,这主要归功于职业学校的“订单式”培养。职业学校针对未来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而开设专业,每个专业设置不同的就业方向,每个方向都有“订单”。学校还把许多大工厂的车间搬到校园进行校企合作办学,实现“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即能就业”。
  “订单式”培养已成为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普遍模式。比如,近年来,动漫与游戏产业成为新兴产业,电脑绘画与制作的人才也非常抢手,许多地区的计算机中职学校就开设了动漫与游戏专业,并和相关企业实现了“订单式”合作,提前为学生铺好就业路。
  除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许多地区的中职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都普遍注意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水平,把培养适合企业口味、市场导向的“熟练技工”当作目标。用人单位需要“工作经验”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瓶颈之一,然而这却是中职生的优势。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中职生就业走高的现状。
  二、针对就业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高学历人群向职业学校借鉴就业发展的对策
  1.主动更新观念,适应社会
  高学历人群就业难说到底主要原因在自身,真正的阻力是大学生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缺乏理性思维和正确的职业规划。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思想上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到不攀不比,找准自己的谋生之路。大学生应该是适应社会,了解市场,更新观念,把握机遇,能够像中职学生一样到一线获得实践经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拼搏创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2.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高学历人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找到合适岗位,必须主动适应市场,而适应市场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主动找岗位;二是按市场需要学技能,市场需要什么学什么,自己缺什么补什么。三是将部分大学生培养成为高职类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此,既要强调专业能力,也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还要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等,从而提高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加强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实施对策
  1.加强中职教育
  如果人才结构不合理,那么必然会出现结构性的就业不均衡现象:部分人难就业,部分极抢手。与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处于大致相同的增长阶段的人才结构相比较,我国的人才失衡情况尤为突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课题组对广东、福建和浙江省进行的实地调研,并在全国40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严重,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我国高技能人才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却十分明显,高技能人才总数不足5%,而发达国家的高级工达35%以上。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大环境下,中职毕业生要有清醒认识,既要有远大的志向,又能从基层做起;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2.提高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声誉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普高是人们选择中职教育的最主要原因。这给社会造成的认识就是,读中职的人是一批在竞争中落败的学生。对于看重“面子”的国人来说,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读中职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他们的心里,仍然希望中职能够起到部分“普高”教育的结果。有关部门发起的“2009中国技能人才职业声誉调查”结果显示,有52.7%的人认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高达67.7%的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学习。
  为此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声誉。要建立有效运行高质量的就业保障机制,如企业在人才筛选中要坚持“证书过关”制度,保证中职毕业生优先就业,建立规范的工资支付制度等,切实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三、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一)转变“成才”观念
  高学历是传统成才观,不仅在老百姓心中如此,各级政府的表现也不断强化着这一概念。全社会对中职人才存在偏见,也可以从国家和各地公务员的招考要求中略窥一斑。几乎所有的公务员招考,不论其岗位如何,工作内容是什么,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甚至有的要求“研究生以上”,中职学生根本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这也在无形中印证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
  政府部门要带头转变观念,为社会做出榜样。以公务员招考为例,在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但即使这样,政府机关对用人的选择并不追求高学历,而是更为讲究实效,更加注重人的能力。英国前首相梅杰只有初中学历,但英国选民并没有因为他学历低就拒选他当首相,这在学历门槛存在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二)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
  从国家投入来看,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也发布了不少文件,但从总体来看,相比高等教育,国家在中职教育上的投入远远不足。据统计,2009年中央教育经费支出、地方教育经费支出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支出比重也仅分别为0.84%、8.29%,远低于同期大学、中学、小学等类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而且全国、中央及地方财政预算内经费支出中,中等职业教育所占的比重更低,分别为6.64%、0.79%和7.31%。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水平与教育部门提出的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发展目标还很不相称。然而,据统计,职业教育生均教育成本约是普通高中的3倍。职业教育经费的相对短缺已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绊脚石”。为此,我们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这样才能发挥好职业教育的作用。
  针对当前的就业现状,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要,更好地改善就业发展趋势,促进就业发展,适应国家对一些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庆合等.以就业为导向瞄准社会需求提升职业能力.职教论谈.2009.5.(下)
  [2]戴林东.中等职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形成原因及高质量就业保障机制探析.职教论谈.2009.1.
  [3]张云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34):10-13.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4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