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晓峰
摘 要:当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如何真正规范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笔者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行为 反思
一、新课程还要“讲”吗
近期,各种课改活动: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作注意就会发现,很多语文教师怕讲,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就“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学生泛泛而读,“自读自悟”;教师成为课件的放映员,为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却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与“满堂灌”“填鸭式”能画等号吗?显然不能。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只是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教师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掌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学生也得不到发展。课堂上的“兵教兵”运用得当,固然有效,但教师大多还是能见学生所未见,思学生所未思。教师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职能,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必要的。
二、如此“合作”有用吗
当下,很多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很多问题,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掌握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内容。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学生之间是否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强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如何“提问”更有效
经常会听到老师课堂上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我认为,提问题,首先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