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雪琴

  摘 要:本文以《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教学为例,阐述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使生活经验与体会融入到物理课堂;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合理设计课堂,实现教学目的等方面优化物理教学的观点与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 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
  
  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为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展延伸物理课堂于生活中。本人致力于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究,力求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为例,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的实践要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使生活经验与体会融入物理课堂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儿童的自然本性,并提出“我们最好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为加深对圆周运动的理解,我设置了以下几项活动,组织学生在课前参与。1.快速跑200米弯道。2.骑自行车急转弯。3.两位同学手拉手旋转,感受拉力提供向心力。4.多人手拉手绕中心跑。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感受体验向心力,体验游戏的乐趣,感受生活中的物理,使生活与物理相互交融。
  在学生观察与体验过程中,拍摄相片和录像、记录相关素材,记录下学生的真实活动与体会,并对所记录的视频进行整理、剪切、分类等。以便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再现、重温、深化。在课堂中使学生倍感亲切、真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习热情,使生活体验融入到课堂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课堂教学中――“感受向心力”的环节。(老师播放课前拍摄的学生活动视频片段,学生观看)
  视频1:两位同学手拉手转圈活动。
  视频2:学生200米弯道跑
  视频3:自行车在平直路面转弯
  课堂上老师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学生的活动过程,有针对性地应用相关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感受亲切、体会深刻。过去的教学难点: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向心力来源,误认为向心力是特殊的力,在分析圆周运动物体时错误的外加了“向心力”。现在可以轻易突破,学生能准确体会到向心力必须由外界提供,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
  三、明确主体,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信息技术是为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信息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例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课堂教学的向心力的应用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通过制作出圆锥摆的flash模拟动画,直接向学生展示出:转速、半径、轨道所在的平面、夹角、周期等的关系,为学生求解提供方便。这样处理,表面上学生有直观地认识,也节省了课堂时间,但事实上学生没有深刻地体会,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改进:我们舍去了圆锥摆的flash模拟动画,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一个锥摆小球,让学生自己做圆锥摆操作,亲身体会随着小球的转速加快时手的拉力变化,同时观察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的变化。学生有了真切体会后,互相讨论切磋,并画图分析解答。老师巡视,抽取学生中典型的解答案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指导全班同学共同分析。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反馈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2.落实好实际实验操作,用信息技术充分补充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落实效果明显、易于操作的实验,或创造条件改进落实好实验。而对于效果不太明显或受条件限制的实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补充。
  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离心运动”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这一演示实验――“墨水旋风”。(操作过程是:把一张圆形白纸放在转盘上,然后滴几滴墨水在圆形白纸上,转动转盘,墨水痕迹成旋风似的弯曲状。)
  学生观察到“墨水旋风”,不禁“哇声一片”。真实而美丽的实验现象给学生震撼感。而离心运动的应用实验――“链球运动”,因受教室空间限制,不能在课堂上演示,则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观看链球运动视频,对比分析离心现象条件,总结分析,能深入理解知识。
  可见演示实验与信息技术视频有机结合,能增大时空感,增加课堂容量,使物理现象直观展现,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提炼,加大课堂密度
  知识提炼是以计算机特有的方式进行的知识的复习、巩固、小结,它能够把物理规律集中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课堂的学习有更全面系统地认识。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延伸物理课堂
  物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物理课堂。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设置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拍摄相关视频或收集网络资源,利用自己收集的素材验证相关的物理知识,甚至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发明创新。
  总之,演示实验与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浓厚,无论课内课外学生都乐于参与、乐于思考、积极配合,使教学更有效。
  六、在新课标下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遵循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使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的优化。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目的性:使用信息技术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各个基本因素,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贯彻教学原则;符合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明确信息技术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而切忌为了图方便、省事而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2.实用性:虽然信息技术课件的表达能力十分强大,引入课堂后,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作为课件,它仍然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课件不应该包括整个教学过程的讲解、描述,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物理课件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积件”,让教师均能按自己组织教材的需要,灵活地调用各个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
  3.针对性:信息技术课件是针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设置的,在选材或制作时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符合任教班学生的特点,每一节课的课件要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需要,切忌容量过大、过于花哨。
  4.科学性: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模拟符合物理原理。课件表达的概念、定理、定律、原理等内容表述准确,解释说明、引申正确无误,现象描述严密、无懈可击。
  参考文献
  [1]严荣跃.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的研究.
  [2]张大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狮山校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