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晓燕

  在我们从事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低,阅读速度进程慢”,其主要根源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相应的阅读技能,不了解获取文章信息的有效方法,不具备应有的应试技巧。阅读不是―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活动,需要多种阅读技巧的相互配合;阅读也是一个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的过程。因此,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技巧是成功的关键。笔者就学生需掌握与运用的基本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归纳如下:
  
  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1.语言的基本功
  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词汇量的问题,这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如果词汇量不大,阅读过程中势必遇到的生词很多,不仅影响阅读速度,也严重地影响阅读理解的质量。学好英语语法及习惯用法。在阅读理解的文章中,也经常会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及惯用法,而这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惯用法又是解决某题的依据。
  
  2.阅读方法
  在阅读时有的人总喜欢用铅笔或手指在书上的每一行左右移动,怕遗漏任何一个词;有的人一边读一边念出声;有的人一边读一边逐句翻译;有的人担心没读懂,反复地回头阅读;还有人没耐心,一目十行。以上这些都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
  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三种:略读、查读和细读。在一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正式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可遵循下列步骤:先用“略读”的方法浏览全文,以了解中心思想及大意;用“查读”的方法获取某些特定的信息;用“细读”的方法掌握确切内容或深入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为方便起见。可在文章中画出关键词句,这样有助于文章的回查,以此作为答题依据。回答全部问题后,如果时间允许,可再快读一遍全文,以确定各题答案是否符合文章的精神。
  
  3.阅读技巧
  如何使考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快速而准确的选择呢?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种文章的体裁人手:
  在阅读理解测试中,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议论文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重点放在论点及论证方面,主题往往比较明确,通常文章开头点明主题,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其后段落围绕主题展开,并有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的倾向。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构成、功能等进行介绍和解说。它不同于议论文,并不企图影响读者的思想,而是完全客观地描述,不带个人感情色彩。说明文常用的几种写作方法有下定义、举例证、析因果、分类别、做对比等。阅读说明文体裁的文章一定要把握短文的中心,掌握作者是从何角度,采用何种方法加以说明的。
  总之,文章的体裁不同,要求的阅读技巧也不同。相同的语言水平下,阅读技巧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掌握阅读应试技巧
  
  要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和准确率,必须熟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解题步骤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有些考生往往拿不定主意,是先读文章还是先看问题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因而应试时采用不同的解题步骤。做阅读理解题常用的方法有:
  (1)先读懂全文,然后一一做题,在做题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再重读与解题有关的文字。这种方法只适合阅读水平很高、记忆力较好的考生,否则是得不偿失。因为读“懂”需花一定的时间,当做题时,由于人的大脑短期记忆有限,不可能记住全部内容和细节部分,因而既浪费时间,答题准确率也不高。
  (2)先读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阅读短文。这种方法的可取性在于“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节省时间。它的弊端在于:由于没有读过短文,不了解短文的结构、主题与细节的分布情况,因而如果不能很快查找到所需信息,势必又会造成浪费时间的现象。
  (3)先快速阅读短文以期获得总体印象,然后阅读问题,利用“查读”方法先解答在短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细节和事实题。此种解题方法收效较好,它能使考生在浏览一遍的过程中了解短文的体裁及题材、文章的结构模式,从而分清短文的主题与细节,确保答题的准确率。
  
  2.题目类型
  熟悉各种题目类型排列顺序,可以起到一种引导作用,考生能有针对性地阅读短文,有意识地捕捉问题的答案。
  
  3.解题方法
  阅读理解部分的解题方法与其他测试项目的解题方法一样。主要采用直接确定法或排除法。直接确定法适用于考生能在原文中直接找到或推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排除法适用于考生仅靠问题无法解题,必须结合问题及原文,将四个选择项一一检验,排除各个干扰项,最后得出正确信息。
  总之,阅读是一种涉及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要求的心理、智力活动,是原始信息“输入”与经过阅读一领悟一分析一引申一综合等加工环节后与新的信息“输出”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在英语教学中,阅读必须加强,我们不但要重视阅读的数量,更要重视在科学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下提高阅读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