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水来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数学的抽象性导致了极大的概括性,抽象和概括构成了数学的实质,数学的思维是抽象概括的思维,因此,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数学教学应该注重三个方面的教法改进: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人手,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二是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巩固和运用的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数学教学既要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发展归纳、演绎、类化、联想等思维能力,又要利用问题的拓广与转化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本文就数学教学如何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以下三点看法。
一、加强直观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首先,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如教“平均分”时,我先拿出8个梨,逐个分给4个学生。第一次,每个学生分得一个后,我问:“我手里的苹果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我把余下的再分,每个学生又分得一个后,我又问:“我手里的苹果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分完了。”我随即引导学生观察这4位学生每人分得几个苹果?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个苹果。”我启发学生:“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学生回答“同样多。”这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要求学生把10根小棒分成两份。分得结果:有的是6根与4根;有的是7根与3根;有的是8根与2根;有的是5根与5根等几种。我向学生指出:“每份分得的数量不是同样多时不能称作平均分。”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我向学生提出如下一个问题:“刚才老师或同学们在分的过程中,哪一种分法称作平均分?”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正确地回答:“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作平均分。”
这样让学生通过手、嘴、眼、耳等器官的活动促进大脑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掌握了“平均分”这个概念。
二、引导自主探究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回答已有问题,而是要使学生达到课堂上“思维活跃流畅,创造性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并把这种行为升华为一种习惯。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例如在小数除以小数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利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通过学生自学去探究小数除以小数的运算法则。学生的自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边看书边思考,在他们已有知识的仓库中找出需要解决问题的信息,在教师的启发上,找到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并且将法则概括出来:一就是变除数为整数;二就是根据除数移动小数点的位数来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三就是按小数除以整数的法则来计算。当同学们归纳出计算法则后,却有的同学提出了新问题“为什么不先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这个问题的提出,正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了独立思考,参与了学习,具有了创新的思维水平,学生也正是在这种质疑的争论中不断得到了新的发展。
三、加强系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当循序渐进,它不但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而且需要一个专门性的训练过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通过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逐步发展。
思维是有逻辑的,它是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然后经过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用强化技能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根据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如:(30+9)+(40+4),让学生用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计算比较简便。
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通过观察十几减9差比被减数个位多1,十几减8差比被减数个位多2……以此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就能压缩思维过程,使学生敏捷迅速地计算出结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要注意挖掘思维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探索开展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三班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