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的设计和呈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 婧

  摘 要:教师有必要在设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将其转化为益于学生解读的学习目标,并在学生学习开始之前加以呈现,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这堂课学习内容的情况下,有目的地去学习。
  关键词:学习目标 设计 呈现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应是一种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控制下的心理活动的外现形成。学习能顺利展开的条件之一就是作为内因的学习动机,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就是向他们呈现学习目标。因而,教师有必要在设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将其转化为益于学生解读的学习目标,并在学生学习开始之前加以呈现,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这堂课学习内容的情况下,有目的地去学习。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都只关注教学目标的设置而忽视了学习目标的设计和呈现。鉴于此,希望通过阐述学习目标设计和呈现的相关问题,从而明确其重要价值,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一、学习目标的涵义及设计
  1.学习目标的涵义
  学习目标可以理解为学习中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2.学习目标的设计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目标设计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虽是学习的主体,但由于小学生的经验的主体能力有限,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主动为自己明确正确的学习目标。所以,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他们概括和综合易于解读的学习目标。以便在学习之前呈现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确立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学习目标的陈述
  ①学习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
  与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不同,学习目标的设置指向的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时,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陈述的主语应是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应学什么,而不是教师该教学生什么。
  ②学习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益于学生解读
  学习目标的陈述是对于本课学习内容和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提炼。因而,教师在设计时应运用那些具有小结性的、简洁而明确的语句来表达。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提炼一些关键词,或与板书相联系的短语来设计学习目标。一些研究也表明,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对学生注意的分配以及注意集中的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既然是要将陈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去解读的,它的陈述就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在语言表达上,力求排除那些抽象的、与这堂课学习无关的词语;在内容选择上,由于学习目标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堂课的学习内容,所以应尽量考虑与此密切联系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学习任务。
  比如,上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的学习内容:数学广场--搭配。如果将学习目标陈述为:能借助画图等方法找出简单事物的可能情况的个数;初步建立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这样的陈述虽然把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描述得十分清楚,但是语句过于复杂,缺乏简洁性;同时其中的用词也过于抽象,不太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关键词和短语来设计学习目标:有序搭配 不重复、不遗漏。
  ③学习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通常包含几个课堂学习活动的环节,它们或以知识递进的形式,或以思维深入递进的形式层层渗透于课堂学习中。作为对整堂课学习结果的预期,学习目标的陈述也应与各环节学习目标相对应,理应具有层次性。
  比如,上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的学习内容:梯形的面积。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般都会包括“介绍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实际应用”这几个递进的教学环节。所以,教师就能够根据这些环节来设计学习目标: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梯形的面积;会解梯形面积的简单应用题。
  
  二、学习目标的呈现
  1.学习目标的呈现时机
  笔者认为,学习目标只有在这堂课的引入部分即在学生学习开始之前呈现才更有效。G-丹尼斯的研究也指出,当学习目标在学习开始时被明确后,对学生后面的学习能发挥最佳的作用;R-坎普兰的几项研究也表明,当被试将学习目标作为引导之后学习材料的内容时,回忆的成绩较好。
  其价值在于:
  (1)学习目标在此时呈现,可以让学生提早了解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
  (2)学习目标在此时呈现,就可以从课的开始就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困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去。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一些教师虽然在开始学习之前向学生呈现出了学习目标,但只是让学生读一读就了事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会读并不代表学生一定理解了,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并为进入学生的感受寄存器内,因而也不会对此产生特别的注意。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看了学习目标以后你有什么疑问?”来让学生针对呈现出的学习目标进行思考、提问,甚至提出不同见解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读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呈现的学习目标进行积极地思考,力求唤起他们以往的学习经验并与这堂课通过的学习任务相联系,引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从而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有这样一个课堂案例片断:
  (教师在简短地引入后,呈现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与理解1/2米,1/3米,1/4米,1/5米等相关数量的含义;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下学习目标,然后告诉老师读了学习目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停顿约十五秒左右,开始请学生回答)
  生1:1/2米的含义是什么?
  师:好的,你想知道1/2米的含义是什么。还有吗?
  生2:我想知道怎么比较分数的大小?
  师:嗯,你想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去比较分数的大小。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3:看了学习目标,我想到了当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时候,分母大的那个分数反而小;而当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时候,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不但在呈现学习目标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带着疑问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同时,还让教师意外地发现有的学生(生3)已经对这部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使得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在这个学习内容上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之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3)学习目标在此时呈现,也可以为老师与学生之后的学习总结提供线索。在这堂课学习过程中或完成后,教师可以再次呈现学习目标,为检验和反思每一环节或整堂课的教学完成情况提供依据。
  2.学习目标的呈现方式
  除了运用一些适合于学生的文字来陈述学习目标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解读学习目标。特别是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水平和对于一些术语理解的限制,教师在学习目标的呈现上,可以适当地插入一些图片或动画。用图文结合、动静结合的形式,将学习目标更具体、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段和内容的不同,设计与之相配合的学习目标呈现。
  比如,上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的学习内容:时间(时,分,秒)。建议教师除了用文字呈现学习目标外,还可以增加一张钟面的图片或是一张正在走动钟面的动画,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解读学习目标。
  总之,教师应在学习之前为学生呈现明确而又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并运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去解读,从而引导学生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准备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国家新课程标准(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克鲁切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