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晓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逐步走向信息化。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数学课堂更精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人力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在新课标及“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明确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写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必须首当其冲地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也应第一位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切忌被动的讲解接受。其次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切不可哗众取宠,走马观花,无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强有力地保证我们利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1.创设问题情境,主动探索,导入新课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与课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缩小学生对数学以及老师的“距离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笔者曾有幸观摩过“江苏省高中优秀青年数学教师示范课”活动,在讲“平均变化率”一课时,一位老师首先播放了一首歌的高潮部分。师:这是谁的歌?生:周杰伦。师:周杰伦最近有新专辑吗?生(大部分):《我很忙》。(老师立即以PPT打出周杰伦新专辑在10月份的销售曲线)师:从曲线上能否看出……这样的情境创设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调动起来了,即使是老师第一次带班上课,也立即和学生“零距离”了。
  2.有效利用多媒体突破重点、难点
  每节课的教学都有其重点与难点所在。如何突破重点难点也是每个老师备课时最头疼的问题,有些内容,传统的说教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是越说越烦,越说越乱。这将会严重导致学生的听觉疲劳。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帮助教者选择更多的方法,从而使得抽象问题具体化。例如“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教学中,就可以在老师实物演示,板书示范的前提下,通过PPT软件再多多举例让学生认识绝大部分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无论是从知识点掌握,还是从课堂容量上来看,这样的方法比传统的板书演示要高效得多。生动、形象、具体的演示,能打开学生思维的禁锢、发展其空间想象力,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3.适时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化解教学的重难点,且以其快速,量大的特点,节省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十分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而是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要能够找到教学中合理的切入点。
  实践表明,引入新课时,如果创设好合理的情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认识,接受新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样地,从内容切入上看,如“2”所述,解决重难点问题时,确有必要利用多媒体。如果从教学时机上看,诸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思维困惑时,教师能适时利用多媒体亦是一个非常有效,重要的手段。它能及时给予学生点拨和氛围调控,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答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多媒体形象、直观、生动地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当然,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首先熟透教材,了解学生,“备好”学生。只要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内容,瞅准时机,就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三、有效结合,切忌滥用
  可以这样说,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较极端的现象:凡是公开课,赛教课,就一定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试问一下,如果是一节习题课或者就是一道习题,我们仅仅是将题目打出,解法打出,就叫真正利用多媒体有效教学吗?其实除了是少抄几道题以及能增加课堂容量外别无它益。如果是这样的“应用”,倒不如不用。事实上,多媒体技术应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来决定是否采用,如何采用,要用在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精华处,深奥处。
  现在在教学基本功的评比中有了课件制作评比这一项,我以为设立该项评比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效推进,深化现代化教学。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有意在课件中展示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一节课从头到尾完全利用课件展示,完全割舍板书。谨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围绕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多媒体。
  课程整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必须要多方面加强教师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深化现代化教育观念,发挥最大功效,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切实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山观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