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通过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课题。本文谈谈笔者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政治教学 研究性学习
  
  《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启发、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既是学习实践者,又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安排的制定者,学习结果的创造者。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通过自主的研究、探索活动,在“做”的过程中,“悟”出理解性知识,培养探究技能,探究气质。而将这种学习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分地改变目前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式,无疑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1.引导自学,提高学习能力。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实践表明,不仅一个人真正的知识主要地不是靠教师教的,而是靠自己学的;而且成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主要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自己在学习实践中摸索和锻炼出来的。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为现在与未来,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里学到知识想一辈子来用是绝对跟不上知识经济的发展。一个人如果遇到问题不会想,离开学校不会自学以获取新的知识,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实行了“学案导学法”的教学。“学案导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编写和使用“学案”,侧重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导学提纲给学生引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通过自学尝试解答问题;通过设疑引导,精讲概括,引导学生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诱导学生找出易错点,培养求异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重点难点知识。过去的几年,我们学科在高中三个年级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从效果看比较理想,教学容量大为增加,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案”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2.学习讨论研究,补充完善教材。课本上阐述的内容与事例往往受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不可能阐述得很细、很深,列举的事例也不可能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扩书,充实课本内容。例如,高一教材上册第一课“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一框题,教学内容简单,但涉及一个教学重点:“通货膨胀的问题”。这一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较多,但教材内容与我国当前社会现实有些不相符,教学中就把这一知识点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求:①通过自学教材,整理出教材的思路,发现教材不完全之处:②通过讨论,尝试补充教材内容。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就发现了教材对“通货膨胀”这一知识体系表达不完整,学生提出了课本应补充:“如何抑制通货膨胀”这一内容;有学生则发现了现在社会经常提到的“通缩”问题但教材根本没有提及,提出了应补充这方面的内容。作为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什么是“通货紧缩”?“它对经济发展有何危害性”?“如何缓解通货紧缩”?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索和探究。这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表现为自学、发现问题、讨论、分析问题、补写、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对课本所阐述的内容进行扩充,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最新事例来论述课本上的观点。这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例如:我在讲价值规律时,课本阐述的理论观点虽通俗易懂,但事例不多不详。“市场是学习价值规律的大学校”,我就指导学生到市场做调查,回校后用调查的事例来充实课本。这样,由于将书本知识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课本内容变得更丰富了,知识被学生学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3.启导探究,发现新知。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运用探究发现教学法进行教学,其步骤是:第一步,教师根据即将讲授的知识的内在本质出示论点或课题;第二步,教师针对讲授知识的内核供给相关的材料;第三步,教师根据所授知识与材料的有机联系及特点,设置若干启发性问题;第四步,激活思维机能,诱发学生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讨论思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第五步,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小结或让学生独立归纳得出结论,获取新知识。其思路是:出示论点――供材――设问――引析一――发现。例如,讲高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利用投影逐一出示五个材料;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这一材料说的是什么?通过对这个材料的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②地球除自转外还以每秒29.79公里的速度围绕着太阳运动,而太阳又以每秒约250公里的速度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动。你们从这个正确理论中可以演绎出什么结论?③天长日久房子倒塌,为什么?④人通过新陈代谢得以生存,你得到什么启示?⑤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从中你受到什么启迪?通过对以上五个不同材料的个别思考,你能归纳出它们共同的东西吗?结论是什么?对以上从不同方面、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供的材料,通过一连串的对话,启发引导学生对各个材料的个性进行分析,寻找出各个材料中包含着“运动”这一共性,特殊中包含着一般的性质,因此最终从五个材料的各个个别属性中归纳出它们的一般本质,即“都是运动的”,以这个归纳结论为基础,演绎出“物质是运动的”,又以这个演绎得出的结论指导归纳出“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属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