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有效教学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为课堂有效教学带来了生命活力,本文从效果、效率、效益、效用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网络环境下实现多媒体有效教学的建议:明确教学目标,优选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实际,优化教学设计;紧跟时代步伐,优育教育技术。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多媒体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视野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想境界。是指教师基于合乎教育规律,通过教学有效准备、有效管理、有效实施等环节,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活动。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的推进,诸如“校校通”项目、“农远”项目、“教育现代化达标”项目等不断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标志性应用之一,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在一些学校广泛开展起来,经过这么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我们开始诉求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追寻它教育价值。我们关注的焦点:一是效果如何?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二是效率如何?是否提高了课堂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三是效益如何?教学成绩与软硬件的投入的产出比是否满意;四是效用如何?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与知识获得是否得到有效提高。
  
  一、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不能有效驾控课堂教学
  观察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一些教师驾控课堂能力不够,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是对物理环境的驾控不够,由于教师对设备操作不熟练或使用不恰当,使得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比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更费时力。例如: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教师在网络教室的控制台上忙于切换计算机、实物展台、音像设备中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思路不能流畅表达出来,学生有的焦急的注视着屏幕,出现思维中断;有的专注于老师操作设备程序上,精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之中;有的学生甚至在老师切换教学资源过程中,出现失控、开小差等不良现象。二是对教学流程驾控能力不够,因为对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现代媒传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缺乏应有的理解力,对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方式、资源、评价常感到困惑,难以理出一个清晰的概念体系和可借鉴的实践模式,由于一些偶然因素的干扰,导致教学设计中理想的预设与生成难以有效实现。
  2.学生不能有效开展协作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一般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形式,合理的组织协作学习,既可大规模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有效的改善课堂气氛,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但如果组织不好,将导致学生在协作学习中角色不明,例如:教师希望对某个知识点拓展迁移,让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浏览相关学习资源,有时我们发展学生并不太清楚自已该怎样来进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的方法不熟悉,表现为缺乏交往合作技能,许多学生不懂得怎样与同学交流、老师也没有明确说明合作规则,因而许多学生合作时无所适从;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自由松散,合作学习时,组长、组员不知所措,各行其事,合作难以进行;学生合作意识差,有的学生“以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不倾听,不配合,不把学困生放在眼里,小组内互相干扰,合作质量差。
  3.师生对网络资源缺乏有效元认知能力
  网络资源的元认知能力是指师生对教学网络资源的认知知识、认知体验和认知监控。元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调节与反馈,元认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当学生面对某一网络资源自己不能明确,需老师给予评价与判断时,有时我们常听到老师会这样讲:“这个同学的发现很新颖,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们常感到缺撼,这实际是教师自己也难以把握,托辞而已。学生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时,由于自己没有丰富的相关知识,精细加工、建构意义、评估学习能力不强,导致有的学生在网络资源里转来转去,所获甚少;有的学生从一个概念移向另一个概念,学习目标针对性不强;有的学生面对丰富多样的信息时,出现认知超载或偏移。
  
  二、网络环境下实现多媒体有效教学的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优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基于网络环境,源于教学内容,合乎课标要求。根据每节课的知识体系与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导向,“过程与方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优选教学内容,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既是教学内容的的载体,也是教学实施的媒介,因此,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要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既要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显性资源,更要重视利用师生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发现、体验等隐性的活动学习资源,在真实生活中本土转化,生成地方特色的学习内容。
  例如:杭州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在选用网络学习资源时,没有大而全,面面俱到,而是有针对性的选用赵州桥与钱塘江大桥作比较,从李春谈到茅以升,从赵州桥的造桥智慧谈到钱塘江大桥的科技创新。老师在评价钱塘江大桥时说:“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她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杭州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节课教学资源体现了古今交融,精心选择,成为了教学亮点。学生对所学知识体验深刻,三维目标有效生成。
  2.关注学生实际,优化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有效教学的实施必须以有效的教学设计为前提。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极参与互动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1)学生是否具有学生新知识的知识技术基础与相关生活经验背景?(2)本节课重点、难点与网络资源如何关联?(3)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然后再确定是采用以“教”为主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接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灵活运用,当今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传统的教学,涌现出一批新的教学方法,诸如:注重网络虚拟技术的情境认知教学法;以网络环境下学生互动为核心的协作讨论法;围绕问题解决来展开的发现式教学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控制的自主学习法。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注意在“教”与“学”两个要素中,要更多的注意“学”的方面,注意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以网络学习资源来辅助学生学习,并且能科学的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3.紧跟时代步伐,优育教育技术
  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有效教学的生长点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学科教师要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等[3]”。结合要求,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应用教育技术优化本职工作,有创造性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呢?笔者认为:现代信息科技发展已进入Web2.0时代,这个时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理念上更具人性化;在技术上更加智能化。教师应该关注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像基于开源的Moodle、Sakai等平台的LAMS(学习活动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基于Blog、Wiki、Gmail等教师专业发展工具平台的运用。教师还应从自己学科专业出发,有针对性、深层次的研究实践具有学科特色的信息技术应用,例如:数学老师运用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运用WebQuest设计网络教学,美术教师运用Photoshop优化审美意境,理化老师凭借虚拟实验室做仿真实验等,应是教师优育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沈正元.有效:教学改革永恒的诉求[J].江苏教育周刊,2007,(8): 3.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9~111
  [3]教育部师范司组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4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