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志玲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讨论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材、寓教于史,创设情境、以情感人,多种形式、贵在体验,锲而不舍、重在持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潜移默化;情境;体验;坚持
一、深入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于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同时,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要与时俱进,即爱国主义的内涵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就要使广大学生通过了解历史,联系现实,古今中外对比,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自强意识。
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没有感情的标语口号,是源于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种信念。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以往的灌输教育,代之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中,通过有效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将爱国主义内化为学生内心的一种信念。
1.结合教材,寓教于史
历史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源泉,历史知识本身就充满爱国主义的内容。钱穆先生曾经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说,“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不同时代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中的地位,爱国人物的人格魅力……通过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撒在学生的心中。
2.创设情境,以情感人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思想觉悟,也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告诉学生爱国主义的道理,又要饱含真情,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表情和形式来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
3.多种形式,贵在体验
历史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采取他们乐于参与的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
“百闻不如一见”,从教育的角度上说,直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基地,让学生近距离地触摸历史。通过多媒体教学,把历史事件、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通过多媒体重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邓世昌率官兵勇撞敌舰的悲壮情景……使学生由入境而入情,受到感染和启迪。
结合学校的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读百部爱国图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影片”“诵百首爱国诗词”等,借助一定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关心国家。
4.锲而不舍,重在持久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通过某一堂课或某一历史内容的教学所能实现的。它需要的是一点一滴不间断的积累,需要的是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韧性和耐性。纯粹讲述史实,就事论事的历史教学方法是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相违背的,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而不顾教学要求的借题发挥,脱离史实的空洞说教同样是不可取的。所以,爱国主义的教育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并渗透于每一堂历史课的教学中。
(作者单位 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张星初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