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适“时”德育“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焦晓兵

   摘 要:德育,教育之本。但德育要达到实效,就必须与时俱进。德育与时俱进,可以从诸多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德育主导者 德育 观念 手段 方法 内容
  
  德育,教育之本。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目前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我们为德育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收效甚微。要想扭转此局面,唯有与时俱进。以本人浅薄之见,德育适“时”而“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德育观念时代化
  观念是德育的先导。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道德教育要求的标准及个体道德显性行为在不同社会环境影响下发生变更,这就使得我们作为德育的主导者,也应更新德育观念,才能与德育主体观念上相适应。
  德育观念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一、正确对待传统德育观念。德育观念的更新,并不是对传统观念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不合理部分客观而辩证地分析,并用新的德育思想和育人理念来充实我们的德育观念,这样才能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二是德育方式观念的改变;旧的德育观念中,“堵”的思想偏重,而最终效果是:堵的越凶,负面效应越大。实际上封闭式德育不可能把学生与社会完全隔离,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而群体必然会对个体产生或强或弱的影响。因此,德育必须建立在思想疏导与管理工作相协调的基础上。
  二、德育手段技术化
  手段是德育的载体。进入新世纪后,出现的众多新技术,对于朝气蓬勃的学生而言,充满着浓郁的新鲜味,很乐于接收。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声音、图像、影像、图片等直观、动感强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景中,以给他们真实感,让他们投入到所展现的故事、人物心思之中,激发他们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发挥他们的超时空、超文本的功效,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带进学校、课堂,激发德育主体的积极性和思想性,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各类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充满了社会的每个角度。这其中,就不乏有消极、颓废,甚至是反动的东西。随着减负的切实落实,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时间越来越多,打游戏机、上网聊天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内容。中学生好奇而又缺乏自制能力,接受事物快而又缺乏判断力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往往挡不住各种低级趣味思想的诱惑,从而荒疏了学业,甚至走上了迷途。科学合理地占领学生的课余时空,正确引导学生的课余生活,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建立网上读写、报刊编辑,举办信息技术夏令营,组织校园广播电视台记者团等活动,丰富学生积极向上的课余生活,既可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自主生长、健康发展的能力,又可防止学生产生不良分化。
  三、德育内容艺术化
  内容是德育的灵魂。如何使德育入耳、入心、入脑?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德育内容要有艺术的品位,让学生乐于接受。德育内容的艺术化,一是要让德育的内容围绕学生关心的事情做文章,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建国60周年阅兵仪式、成就展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的教育。二是要多采取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可亲、可敬、可学。三是德育内容的艺术化要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比如用一些艺术性极强的广告语,如教育学生爱护绿草,可用“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她”。德育内容的艺术化,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
  这种艺术化的熏陶,要比那些干巴巴的说教来劲得多,同时,也使门生在净化心灵的同时,学得了肯定的文学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的事变。综上所述,接纳艺术化的德育事情要领是培养政治素质和品行素养的有用途径,需要不停充实完满,一以贯之,发扬光大。
  四、德育方法现实化
  方法是德育的关键。现行的德育方法主要以说教、灌输为主,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仅仅是迫于外来的压力,正可谓“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输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各种做法,都应该扬弃”。
  扬弃空洞的说教,最好的就是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更多地参与到现实中。让学生参与到现实中,就是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内化为健康的心理思路,转化为很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参与现实,可以有四种基本形式:集体参与、自我参与、换位参与、模拟参与。集体参与,就是让学生置身一个小集体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集体荣誉感。
  总而言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要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观念、手段、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采取一系列的与时俱进的措施。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