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展特色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25-02
  
  加快全面小康进程,努力在2011年前达到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值,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对盐城的殷切期望,也是盐城市810万人民的内在要求。盐城是农业大市,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收入。近年来,始终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抓手,加快全面小康进程,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时序进度要求。本文根据盐城市农业普查资料和历年农业统计数据,对盐城特色农业的现状、问题以及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发展特色农业对于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盐城市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概况
  
  特色农业是指为了适应特定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区域、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或提供服务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特色农业的“特色”表现在“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精”,其产业内核是具有特色性的自然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来说,农业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管理等。对应不同的特色生产要素就应存在一种特色农业模式。特色农业包括特色产品农业、景观农业、区位农业、工程农业、示范农业、循环农业等发展模式。
  (一)发展现状。盐城地处江淮平原东部,东临黄海,地形皆为平原,是江苏省第一农业大市,盛产水稻、棉花等农产品,生猪、肉牛、肉羊、鸡、兔、鱼等畜禽水产品产量在全省占有较大比重。近几年来,盐城市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沿海滩涂资源优势,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带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有力地支撑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势头。
  1.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带。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符合市场要求的现代农业经济结构,初步建立起了粮经饲、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全市涌现出西瓜、养殖、花卉、大蒜、浅水藕、蚕桑、中药材等80多个专业特色乡镇,形成一批跨行政区域、具有较高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经济板块。沿海地区重点发展高品质棉花、无公害蔬菜、林桑果、食草畜禽等特色产业;里下河地区进一步放大无公害水稻、稻田养殖、水禽养殖、水生蔬菜等特色产业;渠北地区主要发展反季节蔬菜、食草畜禽、优质林果、特经、特粮等特色产业,先后有200多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国家和省、市名牌农产品称号,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列全国地级市第二,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绿卡”。东台的“佳蜜”牌西瓜畅销大上海;射阳的“青龙”牌大蒜,闯关东,下东洋;“花凤”牌鸡蛋和“盐阜”牌草鸡行销沪宁线直至北京市场。
  2.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坚持“大规模、高水平、外向型、强带动”的标准,重点加快优质稻米、棉纺、龙虾、脱水蔬菜、中药材、浆纸木业等优势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壮大具有市场开拓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初步建成了东台市富安茧丝绸有限公司等一批拉动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推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开辟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07年,全市已拥有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或利税在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660家,其中亿元以上的56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
  3.大力发展超市农业。农贸市场被超市取代是大势所趋。近几年来,盐城市与全球第二大商业零售集团法国家乐福集团签订了农副产品全面采购协议。早酥梨、花凤鸡蛋、五谷杂粮等绿色农产品已率先进入家乐福国际连锁配送中心,跻身国际大市场。全市共有80多个农产品进入家乐福、麦德隆、农工商、华联、苏果等国内外40家大中型连锁超市。
  4.大力发展园区农业。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作为科教兴农“四大工程”之一,层层级级强力推进,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乡镇工业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有机结合起来,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基地,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6%。
  (二)贡献分析
  1.工资性收入促增收。增势强劲的工资性收入拉动农民增收。2007年,盐城市农民实现纯收入6800元,同比增长11.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427.7元,比上年增加412.3元,增长24.2%。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34.3%,对农民纯收入增长贡献率78.4%,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4个百分点。
  2.高效农业收入促增收。近几年来,盐城市各级政府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西瓜、养殖、花卉、大蒜、浅水藕、蚕桑、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持续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推动畜牧业的规模发展,从而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2007年我市农副产品取得大丰收。秋粮产量达339.82万吨,水果产量达40.86万吨,水产品产量达85.2万吨,均创建国以来的最高年份。高效农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5.3%,对农民纯收入增长贡献率4.4%。
  3.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促增收。2007年,盐城市各级政府从创优发展环境、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入手,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农村个体经营户同比增长23.2%,达到3.6万户,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0.6%,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二、关于制约盐城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盐城市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从农业普查资料和历年农业统计数据综合分析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推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够快,效益不够高,贡献不够大。主要原因在于:
  (一)观念落后。观念上仍然处于注重产量,不求质量,“只求肚子圆,不求多赚钱”的落后状况,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发展特色农业有赖于地方政府从科普宣传到文化教育各方面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引导,脑筋换了农业才能“新”和“特”。
  (二)特色不明。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程度低,是盐城农业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原因。
  (三)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还没有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与农民没有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时常出现农户销售和企业原料供应均无保障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较快发展。
  (四)品牌意识淡化。主要表现为商标意识差,不注重商标注册。不注重产品宣传,象海腾水产、滨海何首乌等许多产品只在本地有点名气。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小富即安、小步即满”的思想,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敢也不愿进行技术改造,更不愿其他企业法人、自然人参股投入,引资扩大生产规模,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和龙头企业作用的发挥。
  
  三、关于推进盐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全会还指出,我国目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盐城是农业大市,应该抢抓三中全会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一)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高效农业规模化是农民增效的潜力所在。围绕到2010年高效农业占全市农业比重达50%的目标,以农业产业特色化、特色农业高效化、高效农业规模化为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全面打造优势主导特色产业。一是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发展。因地制宜对本地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坚持连片发展、做大规模、拉长链条,不断增强竞争能力,实现从量的积聚到质的提升。二是加快发展高效畜牧业和设施农业。着重围绕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等产业,以畜禽良种工程和规模化养殖场(户)建设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及生产方式的转变。积极引导农民投资发展大棚蔬菜、水果,工厂化养殖、网箱等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三是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订单农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订单生产,扩大订单农业覆盖范围,提高订单履约率。
  (二)打造苏北农业产业化第一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纵向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横向上能够延伸比初级农产品更大的市场半径,内涵上可以充分体现科技含量、提高核心竞争力,从深层次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行动计划,强龙头、带产业、促增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兴办或改造嫁接龙头加工企业,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层次和规模。积极打破行政区域和行业界限,主动与国外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攀亲,加强合作,甘当配角,达到优势互补。着力突破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行业分割,优化龙头企业股权结构,组建大型龙头企业,推进产加销融合,整合生产要素,创造新运行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发展活力。持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以倾斜,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营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客商投资兴业。
  (三)打造苏北品牌农业第一市。品牌就是生产力、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经济效益。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在品牌建设上主要着力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创牌力度。制定完善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介以及农交会、农洽、农博会等活动,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二是加大用牌力度。对无公害、绿色食品,名牌农产品实行有标销售、挂牌销售。加强与超市、农贸市场联系与合作,建立直销窗口或连锁经营店。三是加大护牌力度。对品牌农产品,知名商标要严格商标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溯源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农产品品牌信誉。
  (四)打造苏北外向农业第一市。外向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必须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步伐,增强农产品和国际竞争力。一是坚持特色化取胜策略,着力挖掘和发挥特色农业产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求特”的原则,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农业经济基地,以特色争国际市场。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策略,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一方面根据优势农产品实际,制定加工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突出重点,加大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增收作用明显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带动农民致富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发展,实现出口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三是坚持市场导向策略,建立健全以产地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兴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特色明显的专业性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突出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积极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行业协会到香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农产品推介会,农产品经贸活动,开展农产品境外促销,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迅速做大外向农业蛋糕,提高农民收入。
  作者单位:盐城市盐都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