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鹏
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验。通过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物生长、发育以及生理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更重要的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将谈几点具体的看法。
一、生物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生物的自然变化规律。因此,我们可因时、因地向学生提出发人深思的有趣的问题,或介绍有趣的知识,或展示生物知识中奇异现象、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介绍种子的萌发时,课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玉米(或大豆)种子发芽,是先出芽,还是先出根?
二、注重演示,讲清探究原理,培养学生探究设计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现在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探究性实验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来解决一些未知的生物学问题。从而学习掌握所要学习的生物内容。探究性实验首先要求教师加强演示,分析清楚,讲解透切。让学生了解其探究目的,熟练掌握探究过程中所需仪器、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实验探究问题,尽可能设计可实施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实验验证所探究问题,及时讨论总结,使学生独自得出结论。看看是否与自己所提出的探究问题相符。例如在讲解《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中的“探究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因素”时,因为影响霉菌生活的因素较多,如水、空气、温度等等。教师可以用探究一种可变因素进行讲解演示给学生,讲清楚探究的目的;怎样进行设计实施实验,得出相应结论。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其他的任何一个可变因素,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结果,最终自己得出结论。最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各自探究的相关问题以及设计的实验实施方案和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能力。
三、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未来的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科学方法教育的成功导致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设计一些可行的探索性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这类实验不给现成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独立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实施实验,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判断,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如讲茎的输导作用时,这只是一个演示实验,假若按以往的实验方法课前准备课后就有明显的效果,但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茎可以运输水分”,学生兴趣不大。我是这样做的:结合单元练习卷里面的一条关于环切果树的习题。先设疑:
(1)将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效果如何?
(2)将环割部分树皮的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又有什么反应?将除去叶的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呢?
(3)将草本植物的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又有什么反应?
(4)将实验装置一直放在黑暗中结果又如何?
学生的兴趣性大增,让他们自己实际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和提出问题。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并通过对亲自动手制作的实验材料观察到的现象,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在讨论和争议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只要稍做归纳,就能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做一些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①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③ 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④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⑤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上课时,我根据有关知识有理有节地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由于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学习,因而他们更加投入,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对所学的内容印象也更深,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总之,通过生物实验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各种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四川省岳池县石鼓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