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会敏
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展分层分类教学的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动学生以自己的思维器官去学习数学、探究数学,让每个学生从数学教学中获得教益,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了追求数学教益的最优化,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在课堂内外六个方面全方位地实施分层教学,确保全体学生的基本水平,正视每个学生的原有水平,提高共同水平,发展不同水平。
教学目标层次化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位学生的学习尽可能提供有效服务。教学目标层次化就是依据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度。如《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即:
1.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3.发现不管是几分米都可以写成零点几米,几厘米都可以写成小数点后面有两位的小数。
第1与第2目标是全体学生要实现的目标,第3目标是学有余力者要完成的目标,又是中等生通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三层目标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要求,分别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
课堂提问逐步深入
教师因教的内容不同或学生差异而有层次地设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
如:教学《动物聚会》,通过看情景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我提了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首先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图的意思,提了一个问题: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为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情景图,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了很多,有该用乘法解答的,也有不该用乘法解答的。于是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哪些问题能用乘法解决?接下来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我问“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怎么解答,学生就用4×3或3×4,我跟着问为什么要用4×3或3×4,最终将图上的信息上升到“几个几”来认识。在设问中将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给学困生来回答,而将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解决的问题让学优生来回答,课堂教学中的绝大多数提问针对中下生。对于学生回答,我首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你真会动脑筋!”“你说得真好!”等富有情感的即时评价语言,在学生心里形成获得成就的快感,由此激励他的数学学习兴趣。
作业练习层次化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一般说来,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习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指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目的是过好”课本关”,要求人人都要做。第二层次的练习题,指变式题或带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一层次习题中等组学生必做,后进组学生可以选择做。第三层次的练习题,着重反映在思考性、创造性方面的要求,可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开放性习题,让优等生进行思考、练习。
同一作业分层要求。有些习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对学困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落实大纲要求。而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时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用此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以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考查测试面向全体
首先体现在考试内容上有层次。或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计100分),另一部分为略高于教材内容和标准要求的附加题,每次二题,计加分二十分。或分为A卷和B卷两级试卷,A卷为基本要求的测试题,B卷为要求略高的测试题,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做。
其次,体现在考试方法上有弹性。即允许第一次未及格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再考第二次,试卷不同,要求基本相同,并承认第二次成绩。如:周××同学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测试中挂了红灯,我不急于给他打分,而是个别辅导他逐题订正,特别是在对除法意义的分析理解上下功夫。接着,我又出了一张试卷,把他在第一张试卷中有较多错误的题改变数字和情景再次出现。由于他有了前面的订正辅导,分析理解能力增强,记忆也比较深刻,成绩当然比前一次有明显进步,学习自信心也更强了。
(作者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双碑校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