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市幼教机构类型及其分布的调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燕

  [摘要]北京市的幼教机构主要有教办园、街乡集体办园、民办园、企事业部门办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等几种类型。非正规幼教机构占据了北京市幼教领域较大的市场。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北京市郊县、农村等地区广大学前儿童的受教育需求。发展幼儿教育应该把握社会的真实需求,以人为本,坚持多元化办园理念。
  [关键词]幼教机构;类型;户籍人口;外来人口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28-04
  
  本研究通过调查幼儿个体即教育对象来考察北京市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笔者于2006年3月采用回溯法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就孩子入学前接受过的学前教育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分析北京市实际存在的幼教机构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调查覆盖了北京市的老城区如西城、宣武区,新城区(城乡交界地区)如海淀、朝阳区,远郊区县如房山、昌平、门头沟和延庆等共8个区县的所有小学。按各区县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总人数分发问卷。总计发出问卷32500份,回收问卷28002份,回收率为86.16%。其中有效问卷26348份,占94.1%。
  
  一、小学一年级学生5岁时在北京的情况
  
  鉴于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北京市幼教机构类型及其分布的情况,本调查主要对小学一年级学生5岁时在北京的情况进行分析。调查显示。孩子5岁时不在北京的有1725位,占6.55%,在北京的占93.45%。其中外来流动儿童占22.58%,外来流动儿童所占比率最高的是朝阳区,达40.7%。接受调查的外来人口中。有92.04%办理了暂住证。
  通过对户籍人口与外来流动儿童数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北京市人口分布呈现城区人口向外扩散、近郊区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趋势。原因是外地来京人员的大量涌入和城区人口的迁入。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北京市幼儿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从幼儿进入的幼教机构情况看北京市幼教机构的类型及其分布
  
  我们将5岁时在北京生活的小学一年级学生统称为北京市幼儿,无论其是否为户籍人口。
  当问及“孩子5岁时是否在幼儿园或学前班接受过教育”时。有98.63%的家长回答“是”。这反映了能够在北京上小学的外来流动儿童基本上有条件接受学前教育,但并不代表随父母进京的大多数外来流动儿童能够在北京接受学前教育。
  北京市8区县小学一年级学生(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5岁时在北京接受学前教育具体情况见表1。
  
  为了解幼儿就读幼教机构的类型。我们从所调查的各区县中随机抽取20所左右的幼教机构。分别统计外来流动儿童和北京市户籍儿童进入各类幼教机构的情况,详见图1。
  图1显示,目前北京市幼教机构主要有教办园、街乡集体办园、民办园、企事业部门办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等几种类型。除了这些正规教育机构外。北京还存在一些非正规幼教机构。调查表明,北京市户籍儿童进入教办园的比率较高,进入街乡集体办园及民办园的数量较少(远郊区县更少,如门头沟区为0),这种情况可能与这两类幼教机构的绝对数量较少或是收托规模较小有关。另外,延庆区户籍儿童进入街乡集体办园和企事业部门办幼儿园的为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区县的园所类型有所不同。
  
  在所抽查的无论是北京市户籍儿童还是外来流动儿童进入的幼教机构中,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所占比率平均要达到18%~26%,这表明北京市各区县的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都占有较大比重。从总体上看,北京市4个远郊区县无论是户籍儿童还是外来流动儿童进入学前班的比率均大于其他正规幼教机构。这种状况同正规幼儿园在城乡分布的不平衡直接相关。这也说明学前班在城市远郊地区有客观存在的必要性。
  此外,在远郊区县和外来人口较多的新城区,外来流动儿童进入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的比率相当大,如门头沟和房山地区外来流动儿童上学前班的比率分别高达47.06%和40%,朝阳区外来流动儿童进入非正规幼教机构的比率也高达30%。让孩子进入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接受学前教育与外来流动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直接相关。外来流动家庭往往负担不起正规幼教机构的教育费用,而且没有多余的时间及精力去照顾孩子,而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往往因为收费低廉、教育和服务形式灵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部分家庭的需求。
  
  三、北京市非正规幼教机构分布及其注册情况
  
  笔者采取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各区县幼教机构的注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非正规幼教机构普遍存在于北京市各区县。笔者调查发现,非正规幼教机构多由民间力量兴办,它们的出现满足了部分偏远地区和低收入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市非正规幼教机构的数量和办学情况目前并不为官方所完全掌握,这应该引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探索适宜的管理和扶持办法。
  在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某区念小学的孩子,之前不一定在该区接受学前教育,这说明儿童在接受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期间有一定的流动性,或是存在人户分离情况。这一现象具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城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性较大,而郊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性较小,有的甚至没有流动,即绝大部分郊区孩子是在同一地区接受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这种情况与近年来北京市城市规划和发展有直接关系。
  
  四、北京市各区县幼教机构收费及家长接受程度情况
  
  通过家长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北京市各区县幼教机构每月的收费情况。总体而言。北京市4个远郊区县的幼教机构收费为100元/月及以下的所占比率较大,除延庆区之外,其他各区幼教机构收费绝大多数在100元~500元/月。北京市各区县幼教机构收费情况详见表3。
  
  从各区幼儿园每月收费的平均值及最高金额来看,城区幼儿园的收费是远郊区县的数倍。这从侧面反映出北京市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笔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各区县幼教机构收取赞助费的情况比较普遍,平均比率为31%,其中西城、海淀、宣武、朝阳4个城区有些幼教机构收取赞助费的比率高达64%。在各远郊区县。外来流动儿童交纳赞助费的比率要高于户籍儿童,而在城区这一情况刚好相反。
  赞助费数额也因各区县的具体情况而不同,最低每年1000元,高的1万元以上。平均为2589.63元。如,海淀区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每年向家长收取高达1万元的赞助费。
  笔者还就家长对幼教机构收费的接受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对收费“完全可以接受”的外来人口占17.2%,户籍人口占24.9%;感到“难以承受”的外来人口比率为11.4%,户籍人口为6.4%。
  
  五、北京市各区县幼教机构与孩子家庭住址的距离
  
  调查发现,在幼教机构与住家远近的问题上,有67.50%的家长认为应选择离家最近的幼儿园就

读。按户籍调查,北京户籍儿童在离家最近幼儿园就读的占67.1%。外来流动儿童占87.1%。外来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和精力有限。极少选择质量好但离家稍远的幼教机构。
  
  六、讨论与思考
  
  1.关于社会真实需求与适宜的事业发展规划的问题
  前文已提到,北京市外来流动家庭及儿童的数量远远超过相关职能部门的统计结果,数据失真可能导致制订政策背离现实需要。比如,政府职能部门在统计各类数据时往往着眼于户籍人口,没有充分考虑外来流动家庭及其儿童的情况,对于真实的幼教市场需求把握不准。这可能直接影响到政府对幼教事业发展规模的判断、布局的规划和发展策略的选择。
  
  2.关于多元化办园及相应的管理办法
  调查表明,当前,北京市还存在着大量学前班和非正规幼教机构。4个远郊区县无论是户籍儿童还是外来儿童进入学前班、非正规幼教机构的比率均大于其他正规幼教机构,这种状况同正规幼教机构在城乡分布的不均衡直接相关,同时也表明学前班及非正规幼教机构都有存在的客观需要。
  事实上。这两类幼教机构承担了远郊县区、农村等地区相当程度上的幼儿教育和服务功能,满足了社会不同群体对教育和服务的不同需求。
  基于北京市正规幼教机构与非正规幼教机构并存发展的事实,相关职能部门不宜想当然地划定统一标准,采用行政手段简单化地限制或取缔学前班或非正规幼教机构,相反,应该充分开展调研,准确掌握非正规幼教机构的办学状况,以人为本,因势利导,探索切实可行的管理和扶持办法。例如,可以通过加强社区的管理职能规范办学行为等。幼儿教育由政府完全包办尚不现实,因此。相关人员和职能部门需要改变观念,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鼓励和支持多元化办园。
  
  3.以人为本,确立幼儿教育新的发展思路,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
  幼儿教育不是孤立的社会问题。不宜就教育谈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有城市本位和强调正规化办园倾向,有追求“标准化”和所谓“优质教育”的倾向,事实上,这样的发展思路不能完全满足当下人民群众多元化发展幼儿教育的需求,难以切实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迫切需要以人为本,关注城市化进程及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城市,从实际出发考虑教育问题,积极探索新的幼儿教育发展思路,积极寻找新的应对策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