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式复数 分类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熊贤英
学生个体的差异客观存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C(基础组)、B(普通组)、A(提高组)三组,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取单式复教、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坚持进行启发式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及时肯定,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尽可能让C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问题。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他们回答正确,加以鼓励,如回答错了也不加以批评,而是鼓励他:“你再想一想”,让别人正确回答后,再让他复述一遍,同样给予他鼓励,这样既木伤害他的自尊心,又能激励他下次能认真进行学习和思考。又如在批阅一些C层次的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地方,我则在错题旁边写上“这样列式对吗?”“你忘了什么?”,或是进行面批,当学生做对了题,我则在旁边写上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二、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比如我在教学“比的应用”时,首先出示一道既可以用分数应用题思路求解、也可以用比(或用份数)进行求解的应用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习作完毕,我再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评价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接着在学生练习时,他们发现有的题不能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进行求解,该怎么办?我让学生们再一次展开讨论,经过实验让学生总结出,不能用分数应用题思路进行求解,也可从别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这样的练习,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三、课堂提问,设计有层次性
1. 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让C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看书回答,并要求A、B层次的学生要能熟练回答。又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回答,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些问题,要求C层次的学生只要能回答出其中的一二即可,而A、B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完整地回答。
2. 设计中下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做到在新授课中的复习铺垫部分和练习课中的问题让C组的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找出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这题直接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要我们求什么?对于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启发就能回答的问题也让他们回答,并做到适时地予以鼓励,以增强中下等生的学习的自信心。
3. 设计中上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设计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推理的问题让中上等生回答,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如“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进行解答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
四、练习设计,适合学生水平有层次性
1. 同一练习不同要求。对于选学题和思考题以外的习题,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均有掌握,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我要求C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进行巡视发现及时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A、B层次的学生,我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并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2. 练习内容不同要求。在课堂练习时,我经常注意设计一些思考性强的题目,以满足A、B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向A、B层次的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厘米,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中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底面周长与高相等。
五、方法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
1. 对于A层次的学生,我注意多引导他们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参加数学兴趣小组,让他们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2. 对于B层次的学生,我指导他们也去做稍有难度的题目,也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兴趣,争取进步。
3. 对于C层次的学生,我结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如指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句列出算式或先写出公式再计算: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有条理地进行表述;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解题。在补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他们逐步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责任编辑 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