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小荣
一、走师生情感交流之路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要求,关键是课堂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要融洽。刘国正先生曾阐述“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情感投入,教者会无精打采,学者会兴味索然,要使课堂有声有色,必然要走师生情感交流之路,让师生在互动中体味到语文的博大精深。
1 以真挚的感情去培养感情的真挚。师生心灵沟通,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础。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缺乏爱心,绝对是一个不称职的语文教师。有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天真烂漫,单纯可爱,实际上在外界的引导下,他们很早开始就学会了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爱生”是一个闪光的教育理念,但“爱孩子,连母鸡也会”。对于语文教师,像医生一样光有治好病的良苦用心是永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要把课堂作为“人本化教育”的主阵地,把课堂教学作为体现生命价值,进发生命激情的理想舞台,做到目中有活生生的人,心中有渴望发展的学生。为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一种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民主教学思想。
2 课堂中要时时有真情的传导,处处有爱憎的体现。有教育家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一种跛脚的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也是精神、情感交流融会的过程。教师丰富细腻的面部表情,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的视线,充满爱心的教学语言,都能叩动学生的心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本包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灵,对课文要入情入景,达到忘我境界,当激则激,当乐则乐,当怒则怒,当喜则喜,当擂则擂,当呼则呼……真实地再现人物的情感。
二、突破静态教材与落后的教学模式的束缚
语文具有文学性、创造性、思维性、情感性的特色。实践证明,语文课应该也必须做到每一堂课都是新的,要把静态的教材和鲜活的生活、现实联系起来,灵活地加以贯通,增添语文的近距性、时效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课“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如果我们就课论课,就文论文,不注意帮助学生在思维中树立宏观上的时空纵横观,语文课便会流于平沓、沉寂、单调,缺乏活力、创意,也不能抓住学生年轻的心。如教学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谈中国的改革开放,谈中国加入WTO,谈神州五号、六号……这些意气风发的事情,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领悟当今的中国人斗志昂扬,之后把话题引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兴奋中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把鲜活的时代生活气息引入课堂,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体现。因此,笔者认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很有必要把报刊中的重要社论、新闻、言论等时效性强、贴近生活与读者的内容加入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做一个”国事家事事事关心”的人,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语文习惯。
三、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入情入境
语文课文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文章时的心理、感情等诸多因素,形成了某一篇文章特定的情境。如何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将现代教学手段引入诗歌或散文的教学。如:教学《背影》时,不妨播放一曲满文军的《懂你》,为学生营造一份融融亲情;教学《生命 生命》时,不妨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 生命》,让学生感受到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坚强、勇敢、快乐等。二是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说明文体的教学,说明文教学比其他文体的教学往往更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难以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说明文便会恹恹欲睡。如果我们把说明的对象制成彩色幻灯片,将会有另一番效果。如教学《苏州园杯》时,把苏州园林里的假山、池水、翠竹、画廊等投影到屏幕上,给语文教学增添了色彩和形象,没有参观过苏州园林的同学,肯定急切地想在课文中游览一番。三是利用录像、电影等手段进行小说、戏剧的教学。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小说、戏剧都是经典之作并已拍成电影。学这些文章时,我们何不让学生走出四平八稳的教室到电影院、录像斤观看相关的影片之后再进行教学?走出室外学语文,学生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标给语文教师一个博大的教学空间,让我们对教材的处理可以尽情地发挥,但我们语文教师亘古不变的责任和义务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鞠躬尽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