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芝水 胡宏保

  新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以尊重个性、弘扬个性为核心的教学变革。个性孕育着创新,创新体现着个性。个性化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走向,演绎教学的独特;创新,将成为教学的关注点,作为已置身课程改革的教师,应该具有独特创新意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容易走向以下几个误区:
  
  一、重视了过程教学,但创新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够
  
  知识既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翅膀,又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羁绊。传统课堂教学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在知识的传授上一直侧重于教师讲授、学生静止地接受那些满意的结论,从创新角度看,面向过程动态的掌握知识才具有创新的价值。
  目前,老师们虽然注重了知识的过程教学,但对学生创新方法的指导还明显不够。教师应切实加强创新学习方法的传授,把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教给学生,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前备课要兼顾学法,课堂教学要渗透学法,课后辅导要点拨、强化学法,使学生会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广泛的、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
  
  二、重视了教师“问导”。但“导问”不够
  
  矛盾、困惑的智力背景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探求倾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能设计大量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起到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活”起来的作用。
  但绝大多数老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片面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提问,还很难把握或者说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个体适应性,在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问,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三、重视了对教材一定的重新处理,但深层次挖掘创新不够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教材真正力度较大的创新处理。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内容。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巧妙地将相关学科知识引入教学,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体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
  
  四、重视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但多向交往不够
  
  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往较之单向和双向交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即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交往、互相质疑,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够相互影响、互相激励,产生链式反应。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教师要尝试变一种固定计划方案为多种假设方案,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东西时,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要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不囿于教学预设的束缚,引导学生寻找教学火花,以引起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和交流的快乐。
  
  五、重视了对某一种思维成分的培养,但多种思维成分的有机结合不够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虽然也能大胆地运用发散思维,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抓住了发散而忽视了聚合思维的返流作用;只抓住了培养某一种思维的单项训练而忽视了聚合与发散思维相互结合的综合训练。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一个人的多种心理要素经过复杂的心理整合而构建起来的综合功能效应,如创造性思维就需要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水平地有机结合。因而更应重视多种思维成分的有机结合。
  
  六、重视了常规媒体辅助教学,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够
  老师们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的还比较少,只是在上公开课或示范课时才使用。在我们经常使用的那些媒体中,语言文字媒体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直观教具能够以直接的具体事物给学生较强的感性认识;音像媒体依靠画面和声音符号能够给学生以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感官刺激。但这些媒体都只具有某一方面的功能特长,惟有多媒体计算机能够综合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视听信息符号,从而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面的形象化教学,弥补常规媒体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实现对学生右脑功能最大限度的开掘、利用。
  综上所述,目前中学的课堂教学正处于由智能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轨时期,已具有了某些创新教育的特征,但真正完善的创新教育模式的确立尚需时日。面对新的世纪,唯有锐意进取,真正实施创新教育,把课堂变成20世纪新人的训练场,才能迎接知识经济的巨大挑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