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辉林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的、简单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猜测并通过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例如:学习“比例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测量并计算出学校占地面积,并按一定比例绘出学校的平面图。”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既巩固了比例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
  
  数学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投入。
  
  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怎样打电话省钱”,“压岁钱怎样花”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
  2 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数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并能够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3 创设大课堂情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分数问题”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去超市调查,寻找有关的分数问题。“关于行车路线的规划”,需要学生考虑公交车的行车路线,停靠站点,停车时间等问题。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
  
  四、重视精心设计练习,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知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活动方式。因此,练习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训练中心,形成序列。
  
  1 练习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针对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的实际问题,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如某校响应上级的号召,建议在校小学生每人每天喝一杯豆奶,此事立即成为学校和家长关注的焦点。许多人疑惑学校是不是为了赚学生的钱?学生每天喝一杯豆奶究竟有什么好处?有一天,几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一杯豆奶到底需要多少成本?”“我们怎样喝才合算?”老师及时抓住这一问题,并由此引发学生开展了“关于豆奶工程中的数学”的课题研究。
  
  2 设计开放题。
  开放性题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启迪学生思维。例如,教学“除法”以后,设计这样的练习:“二年级三班有36名同学参加体操表演,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自然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多角度,多侧面的去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总之,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