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常付飞
一、以趣味实验培养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动力。人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够引起足够的注意。注意是一种人们熟悉的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习兴趣盎然,就会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
刚升入初三的学生,刚接触化学,化学对他们来讲,是一门新课程。在初三第一节化学课上,可增加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或“魔棒点灯”或“捉迷藏”等实验,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做好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时,学生容易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但易忽略“放热”、“有黑色固体产生”。为了使学生能够观察并注意到所有的实验现象,开始时,应让学生看一看铁丝是银白色的,集气瓶底有少量水,摸一摸集气瓶外壁是凉的。燃烧后,让学生再一次看看集气瓶内有什么,用手摸一摸集气瓶外壁,不难使他们观察到“放热、有黑色固体产生”。
实践证明,通过实验中的对比,能够强化演示实验的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化学用语力求准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它包括光、热、状态、气味、溶解性、沉淀、液化、燃烧等,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有联系,但不能相互代替,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之一是“有白色固体产生”,而不能描述为“有氧化镁产生”。再比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是“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而不能是“锌粒表面有氢气产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必须分清现象和结论,一定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四、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启发思维、分析装置的基础上又可将个别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盐酸反应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能更准确地观察它们消耗盐酸的量,放出二氧化碳的量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明确碳酸根与碳酸氢根与盐酸反应的不同之处。同时对通过碳酸钠与盐酸的互滴实验现象的不同,得出不加任何试剂就可以区分它们的方法,还可以更好的掌握盐酸的量对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的影响。总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可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适当补充和改进一些演示实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打消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疑问,不妨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一些演示实验,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序言课上可补充“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又如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能有学生问:“为什么金属常用锌?”这里可补充一组实验,观察镁、铁、锌等金属分别与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的情况,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它们反应的快慢来消除上述疑问。再如讲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妨补充做“镁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燃烧不一定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的认识等等。此外,在做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将仪器装置或药品及操作方法适当的改进和完善。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以及“通电分解水的实验”等。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前,需向学生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改进?还可以怎样改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身边。
当然,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它要求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及家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经过长期努力,才可培养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