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人为本”视阈下高职院校“五观”式内涵发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费云生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正在经历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历程。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需要树立准确的规划定位观、以师生为本的全面发展观、兼顾各方利益的统筹观、科学的人才评价观、提升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观。
  关键词:内涵发展;“五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52―03
  一、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本质与特征
  (一)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本质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的不同,高职院校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以外延式发展模式为主和以内涵式发展模式为主。前者重视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主要包括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现代化建设、增加学校师资队伍、扩大学校招生规模等。后者则重视发展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着眼于提升师生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内涵发展并非排斥外延发展,而是建立在外延发展的基础之上,外延发展是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内涵建设的本质在于是提高学校教育与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毕业生。正确处理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的关系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特征
  1.坚持以人为本,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从当前社会与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来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需要从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国际视野等各方面综合培养,从而服务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等领域。
  2.坚持高职教育系统协调均衡发展
  在高职教育系统中,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与管理原则,需要从学院发展定位、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规模与招生质量、校企合作等方面统筹安排,科学发展。例如,要正确处理好招生与就业、学生数量与教育质量、教师教学与教师科研等相互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发展运行机制。
  二、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社会变迁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开始了从外延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变历程,但同时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存在不明确现象
  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办学定位模糊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些学校盲目地求大求全,偏离发展方向,失去办学特色,继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导致院校间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办学定位模糊是高职院校模糊办学、随意性办学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办学随着潮流走,追着热点走,甚至跟着感觉走。
  (二)管理制度建设存在不完善现象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这极大地阻碍着高职院校科学有效的运行与其作为高等教育院校品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管理制度就有待系统化、教学管理制度需要细化、没有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科研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
  (三)系统结构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
  高职教育在经历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转变的过程中,结构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专业结构、师资队伍结构、教学结构等方面。专业设置存在重复现象。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知识更新慢,“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梯队没有形成,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影响办学实力提升。理论知识与实用操作知识的课时比例方面不合理,由于受经费、设备、场地等限制,学生在校内实践机会少,实践环节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教学要求。
  (四)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薄弱现象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许多院校在经历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规模扩张后,硬件条件相对完善,但由于高职院校没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普遍薄弱,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三、“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论
  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看,对于人的认识经历了从“经济人”或“理性人”到“社会人”再到“自我实现人”的系列转变过程。相应的,对于人的管理经历了“科层管理”到“环境管理”再到“需要层次管理”的发展历程。“人本管理”可以概括为:以人的全面自在发展为核心,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包括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在内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和贯彻,即在管理中,要以师生为本,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服务人、发展人,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幸福、学生全面成才开展工作。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中的应用
  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系统中,主要管理和服务对象为教师与学生。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求看,教师是具有成熟思想和较高知识的群体,具有强烈的个体发展需要,这一特性决定了将“人本管理”融入到制度管理中的现实需求;当前高校大学生一方面个性明显,另一方面,综合素质需要全面发展,这一特性决定了采取创新教育管理形式,全面了解高职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思想特征,是构建“以学生为本”教育管理模式之现实需求。
  四、高职院校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作为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准确的规划定位观、以师生为本的全面发展观、兼顾各方利益的统筹观、科学的人才评价观、提升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观,以此促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准确的规划定位观
  科学定位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之路”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实施产学研结合、国际合作、校社联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及社会的发展筹划设置专业,统筹办学资源,教育教学结构优化合理,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瞄准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在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同时由于学校培养人才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更要求学校在人才方面要有前瞻性,特别是学校要结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社会需求为准则,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巩固老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创建新兴专业,及时地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改造,发展品牌特色专业,地方经济社会的增长点在哪里,专业就办到哪里,从而保持学校的活力,以自身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二)以师生为本的全面发展观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要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一方面,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学校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使自己的个性得到自由

发展,彰显个人风采。让每位学生在学校身心愉悦,其基本权益得到保障,人格得到尊重,人身安全得到保护,身心活动丰富多彩,师生、同学关系和睦,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以教师为本就是以理解、尊重、关心、教师为中心,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大力推进以师资队伍为核心的人才强校战略,为每一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环境,促进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素质和能力。要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使教师获取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行业实践挂职。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到与所教专业相关的部门、企业或办得好的职业院校参与实践、进修,弥补、充实欠缺的相关知识技能,丰富从事高职教育的经验。其次,把专家请进来从事教学活动。从相关企事业单位选聘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专家、工程师或高级技师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既弥补了“双师”师资的不足,又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还为学生就业铺平了道路。
  (三)兼顾各方利益的统筹观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协调各方利益,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术民主、教授治校,校内竞争机制能使每个教职工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公平正义是基础。一是切实保证学校成员的基本权利;二是机会均等,学校成员都应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三是按贡献进行分配,并进行必要的公正调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制度建设是保障,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坚持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在制定一套激励机制的同时。还要有一套约束机制,以有过失实行问责制,对教师、学生都配以相应的违规惩罚管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文化建设是核心,营造富有人文精神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层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用独特校园优秀文化引导、感染人、塑造人,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构建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从而反映全体师生的整体精神和共同的价值标准。
  (四)科学的人才评价观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其主要具有大众性、行业性、地方性等特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某一领域掌握一线技术或是技术管理人员,也就是“高级蓝领工人”,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大众性。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具有行业性特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不能囿于校园内,仅仅凭着课堂教学进行知识传授,或依靠学校自身的实验实训条件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必须坚持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依靠行业企业的技术、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与地方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健全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在办学全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的企业,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因此,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观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审视,强化人才培养的大众性、行业性、地方性。
  (五)提升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观
  作为高职院校,科学运用校内质量管理评审、绩效考核和校外的第三方评价,对学校的发展进行阶段性评价,以此不断调整办学方向,对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切实做好学校发展规划执行的督察工作
  规划的价值重在执行和落实,而执行和落实规划受到的制约因素更多,要有专门的机构对规划的执行负责,对规划的执行方案进行成本分析和编制预算,对学校的总体规划进行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作出必要的调整。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办学质量,最终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未来。这就要求学校发展规划部门对学校的年度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察,同时要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合理化建议的有奖征集,从而提出对学校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建设性意见,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更紧贴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使学院保持可持续的发展。
  2.运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学院各项管理
  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持续改进,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职院校之一,自2005年引入以来,各项工作首先从规范工作制度、程序人手,用制度管事管人,工作规范有记录,同时学校每年坚持内审和外审相结合,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审核评价,查找出不合格项,进行改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科学运用学院各部门及个人的绩效考核,提高工作绩效
  在机构设置上学院推行扁平化二级管理,减少管理层级,并试行系部、职能部门一长制;同时试行“小机关,大系部”,加强人员配制,强化系部的教育教学管理职能。
  在工作考核上针对学校的年度工作和部门特点,学校制定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由各部门制定本年度的具体任务书并上报学校,学校绩效管理部年中组织一次年度绩效工作检查,并提出改进意见,年终由学校组织考核组对各部门年度工作进行考核,并评选综合奖和优质服务、创新工作、突出贡献等奖项,同时部门要对部门个人进行年度工作考核,评选优秀、良好等次并进行奖励。通过绩效考核,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部门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4.科学运用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第三方评价结果,不断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学校就业部门积极认真做好毕业生每两年一次的跟踪调查工作,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岗位适应、职业能力以及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方面征求建议;另一方面,学校请麦可思公司对学院毕业半年的毕业生进行就业与能力测评。半年后各专业就业率、对口率、职业吻合度、核心知识能力满足度、课程重要度、满足度以及对母校的满意度等进行调查分析,为学校今后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只有真正办出学院特色,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合格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学院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燕燕.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7)
  [2]何智明.高职院校主要管理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3]王娓娓.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及其在高职院校中应用分析[J].科教导刊,2010,(8)
  [4]杜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校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5]杨岚.把握“和谐”要求构建和谐高校[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6]许武昌.实施教师人本管理促进学校全面发展[J].观察与思考,2007,(1)
  [7]陈廷柱.推进高校战略与规划研究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