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农民”教育问题研究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路宝利

  摘要:“职业农民”教育研究无论从学科建设或是提升农民素质的国民教育视角以及推动农民现代化均有重要意义。考究当前“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尚存在着理论支撑不足、分类研究不够、局限于经济功能等诸多问题。对此,需采用多种研究方式,分清“职业农民”教育层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与多元主体参与的“职业农民”教育综合体系。
  关键词:“职业农民”;教育问题研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63-02
  
  “流动农民”与“职业农民”为当前学界对于农民群体的新型职业划分。“流动农民”主要指从农村到城市的“农民工”。“职业农民”即为留守在农村以农业生产和经营为独立职业并获取利润的农民群体。与“流动农民”相比,“职业农民”教育研究一直被忽略,有悖于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的历史地位。厘清“职业农民”研究的主导问题实属必要。
  
  一、“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应用价值
  
  1. 提高“职业农民”总体知识与能力水平。据统计,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全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8%;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5%;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人口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提高“职业农民”总体知识与能力水平极其必要。
  
  2. 促进国家和谐、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农村与农民的面貌一新,但是与城市相比,在基础设施、福利保障、教育水平等各个方面差距仍然很大,“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因素,“三农”问题关乎中国发展的根基,忽视三农问题,必将影响中国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职业农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
  
  3. 有利于推进“职业农民”现代化进程。“职业农民”教育不仅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职业农民”自身幸福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职业农民”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群体,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成为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化社会的主体力量,从而推进自身现代化完成。
  
  4. 有利于引导“流动农民”返乡创业。“流动农民”主要指“农民工”。近一段时间以来,“农民工”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农民工”本身就是青壮年农民,到城市以后尽管受到一些训练,但实质没有改变,其根基仍在农村。伴随“职业农民”的教育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必然会引导流动农民返乡创业。搞好“职业农民”教育有利于引导“流动农民”返乡创业。
  
  二、“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 关于“职业农民”的研究重视不够。目前的研究关于农民教育的文献较多,但是对于“职业农民”教育的研究较少。对于“职业农民”进行系统研究的就更加缺乏。从“农民教育”到“职业农民教育”,不仅是研究深度的进一步挖掘,更是对农民群体的认识更趋科学。“职业农民”最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过度关注“流动农民”而忽视“职业农民”研究,其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值得反思。
  
  2. 研究缺乏理论支撑与规律性认识。“职业农民”教育属于交叉学科,其需要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农学、管理学、法学等众多学科的支撑。学科支撑的缺失,造成目前“职业农民”教育认识高度不够、研究层次较低,导致对于“职业农民”教育缺乏规律性认识,而停留在一般操作层面上。研究人员需不断厘清“职业农民”概念、属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3. 研究宏观而缺乏具体分类研究。“职业农民”教育是以对“职业农民”群体进一步划分为前提的。目前的研究多存在宏观而不具体的问题。把“职业农民”看做一个整体对待就缺乏实践的操作性。“职业农民”包括村干部群体、技术群体、致富带头人群体、普通劳动者群体等。目前,“分类研究”的文献很少,针对“职业农民”中内部群体划分而“分类研究”应成为重点研究的方向。
  
  4. 研究仅局限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把“职业农民”教育等同于技术培训,一味追求其经济功能,显然是对“职业农民”教育认识的误读。尽管科学技术培训应该成为“职业农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职业农民”教育目标是培养现代化的“职业农民”。在一定意义上,“职业农民”教育问题更是重要的民生与政治问题。如一味局限于其经济功能,必将销蚀“职业农民”教育的战略意义。
  
  三、“职业农民”教育研究方式综合与拓展
  
  1. 研究视角多样化至整合研究。由于研究者不同的职业与知识背景,所以现有文献采用了文化、人力资源、社会问题、教育等多个视角,但还缺乏对视角的整合研究。“职业农民”教育属于综合交叉学科的内容,由政府、高校、企业、乡村等多方合作,共同承担此项课题研究是完成科研任务的重要途径。除此,完成“职业农民”教育研究的系统工程是违背科研精神的。
  
  2. 研究学术性与实用性统一。由于“职业农民”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学者在研究中试图把研究与典型试验结合起来,使研究学术性与实用性统一。“职业农民”教育绝不是普通教育的“书斋式”性质,其既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中又夹杂着经济因素。用纯粹的文献法研究是没有出路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应为有效路径。
  
  3. “职业农民”教育比较研究。比较教育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比较的方法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农民”教育有自身成熟的模式与特征。对他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借鉴并嫁接于中国的现实是一条有效的研究路径。当前,此领域文献甚少需引起学者关注。
  
  四、“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内容层次体系
  
  在认识“职业农民”教育战略性意义基础上,其主要研究内容有如下诸点。
  
  1. 影响“职业农民”教育问题的多元因素研究。关于“职业农民”教育问题存在着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认识与观念问题。正确认识“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要性是实施教育的首要问题,在新形势下将其定位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第二,“职业农民”本身的阻碍因素。诸如文化水平、经济条件、自由时间等将极大地影响其长远的教育需求。第三,客观条件要素是否具备。目前,各级政府财政状况将制约“职业农民”教育工程的实施。
  
  2. “职业农民”教育的特殊性与规律研究。“职业农民”教育是在新形势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本身就不同于普通教育与一般的职业教育。对其教育性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系统研究与取得规律性的认识是实施“职业农民”教育的基础。如果把“职业农民”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全日制学校教育,不是按照其特殊性去研究与操作,将不

能科学地完成“职业农民”教育的任务。另外,“职业农民”教育超越了一般职业教育的内涵,它是作为对一个阶层全面提升意义上的复杂工程。
  
  3. “职业农民”教育的现代化研究。“职业农民”教育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基本手段。课题研究力求在探索“职业农民”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试图以教育去推进“职业农民”现代化的进程,通过试验后的归纳、总结,探索新形势下“职业农民”现代化特征分析,寻找出“职业农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当然,“职业农民”教育只是“职业农民”现代化的要素之一,但其对于“职业农民”现代化推进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4. “职业农民”教育的方法与形式研究。“职业农民”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方法将不同于普通教育。其教育方法与形式的设计等一切都必须围绕“职业农民”的特点进行。“职业农民”的需求、时间、文化水平、年龄以及所处的地理区域等均是设计教育方法、形式的重要决定因素。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设计综合性的教育方法与形式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五、“职业农民”教育研究思考
  
  1. “职业农民”“分类教育”研究与试验。“职业农民”教育只是一个总体概念,如果贯彻实施“职业农民”教育规划,需根据不同农民人群进行“分类教育”。目前,“职业农民”主要包括村干部群体、技术人员群体、致富带头人群体、普通劳动者群体等。根据不同的教育类别,分别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分类教育”是有效实施“职业农民”教育的教育策略。
  
  2. “职业农民”教育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研究。“职业农民”教育的模式研究是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职业农民”教育的战略定位决定了将以国家为主体担负此项任务。但目前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即使在普通教育上尚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对于“职业农民”教育进行大量财政投人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构建“政府主导型”模式,以政府为主导,引导多元主体投入与建设的综合模式才能完成“职业农民”教育的历史任务。
  
  3. “职业农民”教育规划与推进实施建议研究。“职业农民”教育问题尽管具有战略意义。但由于其影响要素的复杂性,因此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当前我国的发展阶段,“职业农民”教育的潜在战略地位还没有完全显露之时,从研究到推进实施需要制定科学翔实的规划,以指导政府进行决策参考。“职业农民”教育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翔实的规划,因此研究与规划制定要走在前面。
  
  4. 引导不同主体参与“职业农民”教育工程的实践。“职业农民”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不仅存在着理论研究的复杂性,更存在着实践上的艰难性。因此,从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等多个主体去尝试实施“职业农民”教育实践尤为重要,课题组可选定某一特殊区域如燕山山区进行“职业农民”教育实践探索,以期获得规律性认识。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88.
  [2]刘怀廉,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农民工问题[N],光明日报,2005―04―07(8).
  [3]路宝利,大学生“村官”农民化与“化农民”问题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2).
  [4]刘璐,教育虚拟社区在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