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阅读疗法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邓红 王鑫强

   摘 要:非正式群体教育是为中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近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论述阅读疗法的概念和机制,并在其基础上探讨图书治疗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提出阅读疗法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三点实施建议,促进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阅读疗法;非正式群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非正式群体,也称为群体中的小团体,是群体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在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是指有相同或相近的年龄和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对某种事物情感共鸣或从事某种活动利益一致而相互吸引的学生自发结伴而成的群体,它没有明确的目的、计划、职责和任务,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产生着难以避免又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具有自发性、不稳定性、约束性、交叉性、不成熟性、两面性等特点。近年来,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日益增多,全国班级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也逐渐认识到非正式群体负面影响的一面,并从各方面试图对非正式群体予以引导和转化。学生的成长需要良好阅读的引领,利用阅读对人进行干预,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我国并非新鲜事,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阅读治疗的思想和经验。学者认为“当前中小学心理问题颇为严重,解决的办法是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开展图书疗法服务”。目前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少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方面,针对中学生的阅读疗法甚少。笔者试图吸取认知疗法的思想和原理,介绍阅读疗法的概念和机制,并在其基础上探讨图书治疗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构建非正式群体转化教育模式,以整合各种教育力量,促进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二、认知疗法与阅读疗法
  
  (一)认知疗法
  要深入了解阅读疗法的概念及其机制,首先有必要对认知疗法的理念有个基本的了解。认知疗法(Congnitivetherapy)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认知疗法主要着眼点放在主体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主人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认知疗法的策略,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结构。”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阅读等,它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
  (二)阅读疗法的概念与机制
  1.阅读疗法的概念
  阅读疗法(biblitherpy,亦称“阅读治疗”或“图书治疗”)一词源于希腊语,是“书”与“治疗”两词的合成,其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中这样解释:(1)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疗法;(2)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西方学者有的将其定义为对心理问题具有治疗作用的自我帮助式的阅读,有的认为图书治疗是通常会带来心理治疗结果的指导性阅读,也有的将其理解为认知图书治疗(cognitive bibliotherapy),它主要是指心理问题患者在少量或者没有与心理治疗师接触的条件下借助文字材料的暗示而进行的自行实施的方法;其假设是患者能从文字材料中抽取与自己的需要有关的信息、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学者刘胜江、张大均则超越传统阅读疗法把对象局限于心理患者或精神病人,功能局限于治疗心理疾病,阅读材料限于文本材料这三点之上,这从心理素质教育的高度认为阅读疗法是指人们通过默读或朗读书面文本或电子文本,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具有治疗、预防、发展三种功能。
  综合以上定义,结合认知疗法的思想,我们可以将阅读疗法归纳为通过有指导的阅读来改变主体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等认知因素,从而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具有发展性、预防性、治疗性三重功效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2.阅读疗法的机制
  阅读疗法发展性、预防性和治疗性的三重功效主要体现在阅读疗法的机制和过程上。阅读疗法中的阅读并非读者对文字符号的简单理解,而是他们借助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一系列心理过程,积极主动地与所阅读材料发生交互作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其机制和过程包括认同、净化和领悟三个方面。“认同”就是读者通过阅读满足自己的某些平日受到舆论和道德禁止、压抑和否定的愿望,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他人的特征归因于自己而获得感情上的支持,使其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得以舒展。“净化”是指读者在作者设定的情景中体验恐惧和紧张的同时,其内心的焦虑被导向外部,并通过把悲剧主人公当作自己,超负荷的抑制得到释放,恢复至和谐心态,从而使情感得到净化。“领悟”指的是读者的内心冲突因作品的内容而导向外向化,而读者所产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反过来使作品的内容内向化,这是双向的整合过程。
  
  三、阅读疗法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作用
  
  相对于易让中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甚至逆反的正规强制性教育,阅读疗法则属于一种内隐性、保护性、渗透性、灵活性、宽泛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具有随意性、灵活性、宽泛性及无需付出任何代价的突出优势,通过认同、净化和领悟三重机制,发挥着转移、暗示、升华和投射作用,达到发展性、预防性、治疗性的三重功效,教育不带强制性,因而易为中学生非正式群体读者接受,符合中学生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半成熟与半幼稚性及追求独立自主的心理发展特点,适用于不良、中性、良好等所有类型非正式群体的个人,能够充分挖掘广大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具有独特的干预作用。
  (一)阅读疗法能引起中学生的情感共鸣,净化思想,缓解焦虑,消除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不良情感基础
  中学生因为思维的发展局限,常会对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产生比较偏激和片面的看法,生活中的真假美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学业与交际中的挫折,也会使他们感到迷茫、彷徨、痛苦、沮丧,从而产生困惑、愤怒、抑郁、焦虑、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使非正式群体相互慰藉的情感基础更加牢固。中学生这个群体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疗法易于开展。阅读疗法“作为一种易于被人接受、能够有效缓解精神压力、调节情绪的自助方式”,能满足其对世界探索的需要,找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的办法,排遣烦恼、恢复自信,使心灵得到净化,视野得到开阔,能从图书中习得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元素,可以唤起参加者共同的良性感情(好奇、愉快、满足等),提高心理免疫力,缓解焦虑,消除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不良情感基础。
  (二)阅读疗法能给非正式群体以正确价值导向,使其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半成熟与半幼稚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反抗性与依赖性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片面、完美求全、过分概括化的非理性认知倾向,更需要具有内隐性、保护性、渗透性、灵活性、宽泛性的阅读疗法。青少年学生比较看重自我价值,往往把非正式群体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这是很不可取的,中学阶段作为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需加强正面引导,向青少年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名人名言》《世界的智慧》丛书、《名人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张海迪的故事》等许多人生哲理方面的书刊,都能成为他们汲取精神力量,寻求人生指南的良师益友,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鸣和共同兴趣爱好,给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导向。

  (三)阅读疗法能给中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经验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为非正式群体的转化以正确的行动指南
  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阅读疗法能给中学生提供切实而具体的成长成才的经验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心理和行为调整的方式方法,转化学生将遇到的问题求助于非正式群体而出现误导的情况,或提高非正式群体对求助学生提供参考的正确性。如一部好的文学名著,将教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让其懂得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和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其蕴涵的思想和艺术的内在力量,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青春期辅导书籍的阅读能解除其难以启齿的青春期性困惑、早恋等问题;而《卡耐基交际大全》《交际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等可以告诉中学生如何正确的交友、交际,避免滥交朋友和不良的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四、阅读疗法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实施建议
  
  (一)阅读疗法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实施需要对各种图书进行质量评估
  宫梅玲等曾作过“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书刊类别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几乎任何书刊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能起到某种作用。而心理咨询、人生哲理、小说、休闲读物等书刊作用较大,求助的人次较多”。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阅读疗法尚处于经验阶段,阅读疗法书目的选择及其阅读效果还缺乏大量的科学的数据统计和质量控制,阅读改善中学生不良非正式群体的书目研究更是缺乏。因此,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父母应事先对阅读物,尤其是新版文艺书刊详细阅读、认真分析,写出该书的心理影响分析报告,提出初步选择意见,对阅读疗法用书进行质量评估,列出可供选择的各种书目清单。
  (二)阅读疗法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根据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用多种方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阅读疗法的实施需要借助有选择的读物进行,需要要强调指导者的引导性。中学生具有浓厚阅读兴趣,阅读疗法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实施,可引导其成立班级学生读书小组,指导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成员有选择地阅读不同的材料,以用来心理自救、青春励志、价值引领。班主任和教师应掌握班集体的倾向,引导学生利用读报课、办墙报、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非正式群体归属到正式群体之中。家长也要对孩子的阅读内容进行适当的管制与引导,在考虑孩子的自身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读好书,提高其鉴赏力与自制,提高拒腐防病的能力,达到发展性、预防性、治疗性的目的。
  (三)阅读疗法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实施需要加强班主任、教师、图书馆员及家长在阅读疗法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应用培训
  为保障阅读疗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保障阅读疗法在中学教育中的推广实践,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指导班主任、教师及图书馆员学习“阅读心理学”、“阅读疗法理论”等课程,在有关班主任培训、教师培训、图书馆员业务培训、家长学校中加入阅读疗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的培训,让班主任、教师、图书馆员及家长都参与到阅读疗法中来,以整合各种教育力量,促进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春方,蒋娴.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德育[J].教育科学,1991,(3)17-22.
  [2]王波.图书疗法在中国[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79-86.
  [3]中小学图书馆开展图书疗法服务初探[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1,(1):40-42.
  [4]宫梅玲,丛中,王连云.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书刊类别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70-471.
  [5]田澜.图书治疗的作用及其实施[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26-127.
  [6]刘胜江,张大均.阅读疗法:概念、机理及运用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5,26(3):63-64.
  [7]李谷静,郭成.国外阅读治疗的研究及其应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5-10.
  [8]沈固朝.西方对图书治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6):276-277+2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2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