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孔 伟
摘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实施以来,以其自身的独特性,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很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出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困境;出路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自考除了在教育目标、要求方面大体与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一致外,在具体的内部机制和发展规律上既区别于一般普通高等教育,也区别于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
一、自考制度的建立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要求学习的愿望十分强烈,已有的高等教育形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此形势下,教育部着手组织研究建立自考制度。1980年10月北京市政府做出“关于建立自学考核制度的决定”。到198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开展了自考的试点。1999年1月1日起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自学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自考制度的性质以及它在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自考的建立,是贯彻《宪法》规定的“鼓励自学成才”和《教育法》规定的“公民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考继承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个创举。
二、自考面临的困境
自考自实施以来,以它的权威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生源面临着很大挑战。由于自考相对较难,其通过率与毕业率都很低,令有些考生望而却步,转报其他教育形式。它的报考人数在经历了90年代末期的迅速增长后,在21世纪初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随着开放教育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目前有所下降。
(二)重考轻学。在自考的各个环节中,各级部门都把考试合格率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但往往忽略了它的教育过程,普遍存在着“重考轻学”的现象,使之成为应试教育的变相形式。
(三)毕业生就业困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自考毕业生就业缺乏具体的政策指导和正常的就业渠道,就业比较艰难。同时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存在很大误区,要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享有真正平等的待遇,还有很大困难。
(四)缺乏教育的氛围。与普通高校相比,自考生在学习上缺乏相关教师行之有效的指导,无法体会高校校园文化的氛围,更缺乏大学人文气息熏陶,这增加了考生学习的难度,不利于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
(五)社会助学的形式不丰富、管理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助学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松散,缺少行之有效的检查评估制度,指导监督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和预防性。助学组织多以合格率为生命线,学费收取不合理,缺乏相应监管。
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多种办学体制与形式相继出现,自考开放灵活的优势逐渐削弱,其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自考还存在实践环节薄弱、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衔接、课程内容缺乏调整更新,以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影响到其发展等,为此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自考出路尤为重要。
三、自考的出路
新的世纪,我国对自考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包括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适时调整开考专业,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完善社会助学体系,促进自考向农村发展等,从而保证自考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一)进行制度创新,完善自考制度
自考之所以有活力,源于其制度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而要保持自考的活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的创新和维护创新的成果。在人才培养上。更应明确定位于应用型的人才,即由过去单纯的以考促学转变为考学兼顾,丰富自考的内涵,按照教育规律科学地实施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修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明确发展定位,改进考试方式和评价手段,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自考特色的专业的课程和教材体系,逐步实现自考信息化。
(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全社会共同关注自考
自考的各主管部门、考试机构、社会助学组织及其相应网络是广大自考生求学的场所,是营造自考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各级机构应通过多种媒体广泛地宣传自考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关注自考。自考机构应制定政策,积极地鼓励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参加自考的社会助学工作,让更多的自考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共享学校的资源,使自考生从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建立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的同时,通过建立虚拟的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考生们在接受辅导的同时,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互影响,相互鼓励,以达到共同的进步。
(三)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逐步形成有自考特色的专业及课程体系
通过专业调整,使自考更好、更主动的满足社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实际需要;通过逐步改革专业管理模式,实施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的管理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加大考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灵活性,充分发挥自考灵活、开放的特点,积极探索自考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相互衔接、沟通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总的目标,逐步形成有自考特色的专业及课程体系。
(四)大力发展非学历证书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用人单位已不满足招聘人才的学历要求,更看重他们的实际能力。因此提升职业能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越来越受重视,这就是各职业资格、非学历证书考试趋高不下的原因。如全国英语等级证书、电子商务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都发展很快。这就要求自考生毕业时除了有毕业证书外,还要考几个实用非学历证书,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要。
(五)发展面向农村的自考教育,开拓教育新市场
自考在进行结构调整,扩大服务,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应努力面向职业教育、面向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服务。农村是自考发展的又一个新市场,面向农村,必须要有很好的定位:
1、定位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基层地区。使自考深入到基层、个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之有所学、有所用、有所成就。
2、定位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3、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农村自考,如农转非人员,大量务工农村青年等人员,如何满足他们在文化教育和劳动职业上的需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之,要按照上面三个定位考虑问题,才能使自考切合农村实际,农村自考的文章才能越做越大。同时要探索适合农民的教育方式,构建适于农民的课程体系,建立农村助学网络,真正使农民不进校园就可拿到文凭证书,学到一技之长,掌握实际的生活本领,真正使自考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业。
(六)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自考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和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实际上是给自考这一创新型教育形式提出了持续创新的历史性要求,也是检验自考创新品质的一个时机。另外,还要思考和探索构建自考的服务支撑体系。20多年的自考实践,把较多的精力放在考试管理上,这是自考作为国家考试的权威所必需的。但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我们也必须同时关心和思考它的教育过程。解决这一问题关键不是另起炉灶,而在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合理规划,从而促进自考的可持续发展。
自考是我国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培养个人的学习兴趣,通过持续学习,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从而为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它培养的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了文凭,还锻炼了学习能力和品质。更重要的是磨炼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提升了个人的素质和民族的精神品质,这正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要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