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鉴通识教育理念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明华

  摘要:围绕国外通识教育及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了高校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精华,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两者课程设置比较;构建课程设置
  
  收稿日期:2007―04―12
  作者简介:王明华(1963―),女,汉族,黑龙江省巴彦县人,助理研究员,教务秘书;研究方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一、通识教育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通识教育”一词在19世纪以前一般指中小学教育的总称。从本世纪30年代中期起,大学教育改革就热衷于讨论有关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关文献非常的多。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著作及著名学者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表述有50多种。根据理想类型方法,分析50种通识教育内涵表述中常用的若干共同核心概念的特征出发构建通识教育概念的内涵,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二、通识教育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比较
  
  (一)教育理念的相通。从通识教育及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可以看出其教育内容都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传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共同熏陶;从培养品质上看,注重学生的道德理性,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及个性发展。
  (二)课程目标的相通。实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其核心内容必须重建符合相应的课程体系。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的课程。在理念上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德、知、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同时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兴趣发展,这与国外的通识教育理念有着相通之处。
  (三)课程设置的现状。从美国各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经验中可以看出,一是课程组合是配套的。既保证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选择的组合课程,又让学生选课有一定的目的性;二是注重技能课程的设计,特别是写作和语言等技能性课程占有重要的位置;三是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则是保证通识课程实施的关键,这也是我们当前推行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国现在一些重点院校推行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与国外的通识教育课程相比较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由于我国多年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大学课程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专业过强,知识面过窄,文理科分界,只注重专业的训练,忽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人才是单一的,不能多角度多方位的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二是虽然对课程不合理的结构进行了改革,推行一些符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列入教育计划之内,但是有些课程留于表面形式,对一些公共课开得过于泛泛,强调多而不精的现象;三是课程分配不合理。
  
  三、融合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及课程设置方式,构建符合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以核心课程开设公选课、必选课,增加适用性的选修课。我们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要借鉴通识教育方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的原则,统一规划,同时要紧紧围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既要突出通识特点,又要抓住重点。通识教育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史、艺术方面的课程。学习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是通识教育及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学习中外文化与艺术知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及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要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确定必选课、选修课、公选课。课程的组合要配套,课程比例、课时分配要将专业教育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合理调整,有机结合,既保证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选择的组合课程,又让学生选课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还要注重技能课程的设计。
  1.开设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课程
  学习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是通识教育及文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勇于为科学攀登的精神,勇于创新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作风。
  开设哲学、法律、心理,品德等相关社会科学类的课程,训练学生具有哲学的思维方法,能用哲学的观点、立场、方法去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通过对法律,品德方面知识的学习,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合法的权力和利益,法律知识与品德知识也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教育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开设心理课,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学生懂得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与技巧,预防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发生。
  2.开设文史与艺术类课程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几大知识领域。文学与艺术课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是重要的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汲取国内外的先进思想和道德精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具有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开设中外历史课,让当代大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还要了解外国的发展史,培养学生了解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及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课程设置之一,也是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课程结构体现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现在文、理、工相互渗透及课程综合化。学科之间广泛联系与渗透,也就是学科知识内部的系统与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核心是“打破文理专业壁垒”、“推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改变学生知识单一的不足”、“使学生个性能得到发展”等等。因此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尽可能贯彻学科渗透、专业渗透,多开综合课程、交叉课程,开设适应学校特点的丰富选修课及根据专业特点的公选课。通过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使学生不但学习到专业以内的知识,还了解专业以外的世界,促进学生良好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培养出综合素质的人才。
  (三)开展“学术报告”及“讲座”形式。各学科学术报告是通识教育一种重要方式。各系的学术报告,是经由教师的精心准备,是教师多年研究所得,故而学术价值高,给人启发大。因此把这些学术报告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全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能够使学生捕捉到前沿的知识,增长学识,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系列专业题讲座,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另一种形式,也是实现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形式之一,通过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文科的讲座,如“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当代科学发展新动向”等。理科讲座,如“数学思维与学习方法”、“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跨学科及整合、贯通的原则,深受到大学生的喜爱。
  (四)开展“活动课堂”形式。活动课堂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活动课堂使学生把从书本上的知识转变为实践应用的过程。如,学生野外作业,到工厂、学校、企业等单位实习,课外组成的阅读小组,采访等形式,都是活动课堂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国外的通识教育十分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识教育的文化活动是十分丰富的,各项活动不仅是学校计划组织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发的活动在通识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要体现出人文精神,人文环境这些属于大学通识教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岂之.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4.4.
  〔2〕陈沙麦.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功能及定位简析.文化教育,2003.2.
  〔3〕傅晓军,尹新.从哈佛通识教育到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高等理科教育,2006.2.
  〔4〕龚放.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之我见.上海高教研究,1997.2.
  〔5〕黄明东,冯惠敏.高等教育研究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2003.4.
  〔6〕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比较教育研究,2004.4.
  〔7〕万秀兰.国外通识教育的方式及其启示.湖北大学学报,1995.6.
  〔8〕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9〕王向东,张卫良.课程建设――文化素质教育的灵魂.当代教育论坛,20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