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表演游戏与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柯芃芃

  摘要: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创造性游戏。身处福建闽南地区的幼儿在自主地开展表演游戏的同时,常常会不自觉的模仿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若干片段。孩子们的这个行为使我们深受启发,于是我们尝试着将闽南民间表演艺术和表演游戏巧妙地整合起来,引导幼儿将喜闻乐见的闽南民间表演艺术融入极富创造性、自主性的表演游戏中。这不仅能够带领幼儿领略特定时期闽南的社会生活习俗、历史风貌,而且巧用闽南民间表演艺术资源,丰富幼儿的表演游戏活动,不失为在孩童中传承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
  关键词:表演游戏;表演艺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一、感受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多姿多彩,丰富幼儿表演游戏的内容
  随着社会各界对于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重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逢年过节在闹市区的古戏台上、在各种商铺的开张庆典上、在观光游船和民俗文化村里、在社区老人活动中心,我们总能看到精彩的闽南曲艺、闽南木偶戏的演出。当锣鼓敲响、民乐奏起的时候,家长们纷纷带领幼儿去观看,孩子们不仅边看边学,还会把自己的收获和见闻带到幼儿园来和朋友们分享,于是,我们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到了这些教育的契机,多渠道、多层面地引领幼儿去体验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风情,为表演游戏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如:引导孩子身临其境地去观看木偶戏《大名府》《钟馗醉酒》《火焰山》、答嘴鼓(即相声)《笑话一担》《赛歌谣》等演出;我们搜集大量的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CD、DVD供幼儿欣赏、查阅;并邀请民间艺人、专业演员和研究人员为孩子们讲课、授艺;除了每周一次的表演游戏的时间外,我们还在区角里创设闽南曲艺的特色区,提供了服装、道具、海报、剧照等,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次数与热情。
  《纲要》指出:应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蕴藏在最自然、最不起眼的周边生活环境中的,因而,借助这点点滴滴的努力,逐步在孩子幼小心灵深处播下热爱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种子。幼儿的生活经验得以丰富,有了直观的感受,方能在表演游戏中或淋漓尽致或饱含稚气地诠释自己对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理解。
  二、体验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真挚情怀,激发幼儿表演的真情实感
  《纲要》指出: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让幼儿喜爱参与闽南味十足的表演游戏,我们在带领幼儿欣赏感受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参与表演,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活动。在表演游戏中,老师有意识地选取了优秀的闽南民间艺术作品作为演出的蓝本,有童谣、答嘴鼓、民间传说故事等。我们旨在用最鲜活的内容吸引孩子,用最优美的意境打动孩子,用最趣味的语言感染孩子,用最真挚的感情温暖孩子。
  例如:闽南童谣《捂捂悃》,展现了母亲摇着婴儿入睡的温馨画面,语言精炼感人,且内容取材于生活。我们将这个童谣引入表演游戏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搭建了一个小巧的舞台,布置了帷幔、小床、增添了掌偶、杖偶和毛绒玩具。孩子们特别喜欢在这个温馨的环境里,扮演妈妈抱着自己的小宝贝,饱含爱意地边拍边哄,有时还哼着小曲,陶醉在爱的氛围中。
  又如:民间故事《虎姑婆》,讲的是聪明的姐弟俩智斗滑稽的虎姑婆的事情。在这场表演游戏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是虎姑婆被热油淋透了那一幕。老师引导扮演“姐弟”的孩子在协商、合作中体验“遇事不慌,要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利用各种辅助材料来创设游戏场景,为虎姑婆设置陷阱,直至战胜虎姑婆。而那个滑稽的虎姑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有的孩子觉得穿的邋里邋遢的虎姑婆最滑稽,于是尽量地把自己扮丑;有点孩子觉得东奔西跑、上蹿下跳的虎姑婆最滑稽,所以不停地做大运动。孩子们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故事中的角色与情节,感受这个民间作品中蕴藏的智慧。表演游戏――《虎姑婆》十足是一台热热闹闹的“儿戏”。
  纵览这些民间作品中所呈现的温馨、幽默、乃至嬉闹,实际上是真情的绽放,它不仅萌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和欲望,也引领着幼儿以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打开心扉,流露自己的情感。
  三、借鉴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多种形态,拓展幼儿表演游戏的形式
  闽南民间表演艺术中最独特的不外乎答嘴鼓、民间童谣、布袋戏(又称“掌中戏”)、 提线木偶戏(又称“悬丝傀儡戏”),它们都具有唱念结合、一戏多样的表演形式。我们有意识地将这些表演形式加以修改,并吸纳进幼儿的表演游戏中,用来克服游戏中时常出现的形式单一、手段途径单调的毛病。我们将这些实践经验总结为“加一加(童谣唱颂),换一换(道具),遇到你就这么说(套用关键语句)”。
  “加一加(童谣唱颂)”的意思是:幼儿平时学会的闽南童谣无论是念是唱,在情节合适、场景合适时,都可以加入到任何一场表演的台词中来。如闽南童谣《八哥》的头两句被孩子们传唱最广:一只八哥歇在树顶,伸出头来看周围光景(即风景)。孩子们常常根据表演情节的需要,把它改编成:一只**歇在###,伸出头来看周围光景。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种边逗乐边表演的方式。
   “换一换(道具)”的意思是:一个故事可以采用多种道具来演出。就拿表演游戏《火焰山》来说,只要孩子们愿意,它可以是装扮表演,也可以是布袋木偶表演,还可以是提线木偶表演。原先那台戏,因为道具更换了,变得百玩不厌,百看不厌了。这种玩法,尤其适合中小班的孩子。
  “遇到你就这么说(套用关键语句)”的意思是:鼓励幼儿将平时学说的固定句式、关键语句活学活用到实际的表演游戏中来。如:关于天气的“今天天气实在好,出门走走心欢畅”;关于自我介绍的“我是大名鼎鼎、人见人爱、聪明伶俐的……%”;关于猜拳表决的“从谁先开始?我们剪一剪,剪刀石头布,赢的先开始。”等等,诸如此类。这些对白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幼儿在表演过程中不但能够绘声绘色地讲好、用好这些语句,而且能够迁移日常生活经验,创编出许多有趣的新情节、新对话来。
  四、仿效“歌仔册”,创新幼儿的表演模式
  闽南民间表演艺术的传承除了依靠口口相传外,“歌仔册”(唱本)是令一种特有方式。在巴掌大的小本上,艺人们或手写或油印将歌谣、故事等记录在上面,便于更多人阅读,传唱。我们在中大班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也有意识地提供了类似的“歌仔册”,只不过所采用的是图片或图谱的形式,类似语言活动中的排图讲述。
  图片“歌仔册”的版面有大有小,用法也不尽相同。小的图片“歌仔册”比较适合用来分享与交流,大的图片“歌仔册”则可以成为演出时的水牌或剧情发展提示版。在表演活动的初期,可以借助图片“歌仔册”帮助幼儿记忆所表演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先后顺序,待到表演日渐成熟时还可以鼓励幼儿重新编排“歌仔册”中图片的顺序,进而产生新的故事,让幼儿自主地把握情节,合理创新。
  我们把大图片“歌仔册”置于小舞台的正对面,有专门的孩子负责翻页,表演的孩子则要参照图片“歌仔册”的提示来演出。如:《安童哥买菜》这个游戏中,美食家安童哥提着菜篮边说边唱去买菜,一路上和肉铺老板、海鲜摊主、卖家禽的大婶、调味品店伙计等人说说笑笑,还不忘仔细地挑选东西。这一大堆的角色,谁先来、谁后到,可要看着“歌仔册”、听翻“歌仔册”的那位小朋友的指挥了。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翻页的孩子常常会临时调整人物出场的顺序,演出的孩子则要“随机应变”,这一来就演绎出了不同的故事,特别有趣。这种玩法使得每一次的游戏都不至于雷同,克服了一个故事演了2~3遍后,孩子因为厌倦而各自为政的情况,也增强了幼儿游戏的互动性和创造性。
  除此之外,图片“歌仔册”还可以用来记录某一个表演小组合的活动思路、历程与纪要,如:记录参与游戏的幼儿的任务分配情况、记录创造性地新增游戏道具或缺损道具的情况、记录师幼互动的情况等,在留下活动足迹的同时也供更多后来者借鉴、学习。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闽南民间表演艺术以它淳朴、率真的气质走入孩子们的生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更应该尽己所能挖掘、弘扬、传承它。我们将闽南民间表演艺术引入幼儿的表演游戏中,使之得以相互融合,在创造性游戏中促进幼儿整体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爱玲.何秀英.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2]汪毅夫.闽台缘与闽南风[J].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7-1.
  [3]徐常波.闽台歌仔(唱本)探源[Z].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9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