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丹

  摘 要: 本文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等理论角度,针对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及学校体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通过学校体育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中学生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学生不得不面临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考试、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因为精神负担过重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时代赋予当今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体育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标准,而学校体育的教学宗旨就是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不仅具有健身的教学任务,而且承担着健心的重要责任。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希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帮助,从而更好地发展学校体育。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成因
  有关资料表明,导致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除了本身的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外,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等,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基于此,我们在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时就不能不考虑实际存在的各方面因素。下面,本文即对此问题涉及的相关因素逐一进行分析。
  1.1学校、社会、家庭因素。
  尽管当今中学生的智力水平较高,但由于其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在处理学习、社交、友谊、爱情等方面关系出现问题时,常常会引起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会发生病态心理,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行为。有些学生往往对挫折过于敏感和估计得过于严重,个人抱负脱离实际,对成功的心理期望过高,自信心过强,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1.2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
  据调查,大部分的中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普遍在11h一13h,复习迎考阶段更长达15h一16h,负担过重,睡眠不足,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焦虑感和缺乏自信心。另外,课程负担重,学习方法有问题带来的压力;考级、评优评奖要求的高分数、同学间的无形或有形的竞争,更加重了中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1.3生活适应能力差。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生活上几乎都由父母事事包办。由于许多家长长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因此对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应有的培养。尽管有浓浓的校园氛围可以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友爱,但是远离父母还是令一些中学生入学后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出现不适应,久而久之就难免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常常不顾大体,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少考虑别人的需要,内心充满矛盾,却无法解决,生活适应能力差。
  2.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肌肉的持续工作能力、腰腹臀部肌肉力量、大脑及动作的反应速度,并能有效延缓肌肉力量随年龄增大而出现的衰退。其实,这只是学校体育的一个方面。在体育锻炼中,学生是在练中学,学中练,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这种身心一元、身心同一的实践过程,是学校体育学科区别与学校其他学科的基本属性。可以说,中学生的体育实践过程,是在不断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培养自己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和提高。
  2.1对中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
  智力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之一,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智能高低使用的名词,又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一个人所拥有的智力水平,而且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人们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好的智力做基础,要获得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就会非常困难。尤其是面临日趋紧张的社会竞争压力,许多中学生的学习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没有适度的调节,很容易陷入身心疲惫的境地,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学校体育可以通过自己健身与键心的独特功能,从身心两方面帮助大学生培养智力,缓解紧张,远离因为学习压力而导致的身心疾病。据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使运动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学校体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学生的智力产生良好影响:一是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二是体育运动能减缓应激反应,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三是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换言之,高校体育可以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2对中学生情绪的影响。
  学校体育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其所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得以实现的。表面看来,体育活动主要是强身健体,其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帮助中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缓解学习中的紧张情绪,消除空虚心理。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松弛紧张的神经,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据相关学者调查显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感到豁达、愉快的占60%以上。如果中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他们便能在自己的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动作的力量感、美感和韵律感,心胸开阔,陶冶情操。心理学家认为,人有寻求良好体验的倾向,良好体验可以使个体从中获得愉快感和满足感。而流畅体验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忘却自我全身心投入于活动之中,对过程的体验本身就是乐趣和享受。身体活动是使神经中枢系统得到适当的激活并达到愉快水平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学校体育的时代特征包括健身性、人文性、娱乐性和多样性等,而娱乐性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体育学习和练习中体验快乐,并能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失败后战胜主客观困难的超越感、人际关系和谐的温馨感、自主学习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以及运动时的愉悦感和运动后的轻松、舒适感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因此,学校体育,尤其一些中学生喜爱并擅长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3.1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1.1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化
  运动心理学认为,在体育活动中,个体之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因为群体的认同、社会的强化、竞赛的刺激性及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有调查显示,男生喜欢集体参加体育活动,而女生则是多人择伴而锻炼,大多数喜欢球类运动,其比例在60%以上。学校(班级)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各班级参加的人数占70%之多。这说明同学们都关心集体,有集体荣誉感。由于中学生气质类型的不同和兴趣爱好的不一致,根据不同对象合理选择和搭配一些不同程度且趣味性高的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中学生的需要,尽量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表现自己运动才能的机会,是非常必要的。

  3.1.2重视体育教学手段的娱乐性
  实践证明,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及体育活动中获得快感,是扩大身体活动的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这样才能吸引中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所组织的体育活动中来,从而通过体育活动健身与健心。需要强调的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娱乐性、趣味性,并运用多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愉快和欢乐,从而达到激励其学习的信心,同样也是体育教学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3.1.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上,而且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来实现其健身与健心的双重功能。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安排上,我们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在课外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身体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体育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中学生加入体育锻炼队伍行列,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在锻炼中磨炼意志,提高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3.2在体育课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2.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材融会贯通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大多是过于强调体育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教学内容偏多,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不够;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并与终身体育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相联系,在教材中体现得远远不够。因此,在体育课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于体育教育、体育教学、课余锻炼、竞赛活动等各个环节之中。要实现学校体育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必须选择既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又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一般应加强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内容。一般而言,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智能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培养人际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等。
  3.2.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通过有意识地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发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用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关心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形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另外,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也应适当加入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主要包括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及挫折教育等。这样,学校体育便可以通过健身健心的双重功能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心理卫生与学习、生活、工作、交友的关系方面产生独特作用。
  当然,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还体现在体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对于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应重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结合实际情况,我建议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力度,建立体育俱乐部,完善体育设施,为学生创造好的体育锻炼条件,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使他们积极锻炼身体,在锻炼中培养他们的兴趣,调节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剑波.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90.
  [2]张学斌,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几个要素[J].体育科研,2003,(1):49-50.
  [3]赵林,毕荣华.体育与健康实用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清黎,于长镇等.体育教育学[M].北京:干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大为,马艳.试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
  [6]兰白力等.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作用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3,(1):32-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