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诗词兴趣的几点教学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敏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中我一直感到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虽然造成这一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不外乎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不喜爱学习诗词体裁文章;二是部分学生认为诗词文章不容易学习;三是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学习诗词的一般方法。我认为,学生学习诗词兴趣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进而增强诗词教学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设计。
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的人格主要由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而成的,它是一名优秀教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教育学常识告诉我们,教师人格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教育功能。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一旦得到学生们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们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转化为模仿乃至逐步内化成为学生的心灵一部分。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黏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并能以其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喜爱听他的教诲。“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用自己的言行举动去感染学生,努力让学生喜欢自己,继而喜欢语文这一学科,并使学生逐渐爱上对诗词的学习。
二、悉心传授学习诗词的基本方法,逐步内化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朗读过程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它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来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所以,朗读既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又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手段。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朗读,这样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朗读可以贯穿在整个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点是教师精讲品与读的要领,要让学生读熟读透,要在朗读中品味,要在诵读中领略诗境。为了使朗读过程更好地发挥其赏析及应有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安排相应的教学过程。
(一)要善于营造朗读教学情境
诗词写作年代距离现在相当久远,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尽情发挥合理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诗词意象。教师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朗读者就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我先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音乐的伴奏中,歌唱家雄浑的歌声与课文相同的历史内容使学生未进入词境就产生了一种深沉厚重的历史感慨。学生们自然设想,一代文豪苏轼面对滔滔江水会抒发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然后在雄浑豪放的音乐伴奏下朗读此文,学生们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
(二)要把握好组织朗读教学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朗读时机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讲解中的朗读、讲解后的朗读三种。为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了解其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可在讲析前指名学生朗读;为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在讲解中穿插播放名家的朗读;为巩固对文本的识记,还可在讲解后组织反复齐声朗读。
(三)充分利用范读的榜样效应进行教学
名家范读、教师范读、优秀学生范读是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式。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名家范读,有助于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教师范读可以把自己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并引发师生对话;学生范读是名家范读、教师范读的一种延伸,具有更强的平行影响作用。因此,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这几种范读形式必不可少。
三、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想象和再创造的过程,都是学生积极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实践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化相关的学习内容,并能够培养学生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创新人格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自编、自谱曲子,把自己喜欢的诗词唱出来,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或者借用时下一些流行歌曲的曲子演唱诗词,如:《关雎》一诗可借用《小白杨》的曲调来演唱,或者欣赏已经谱好曲的诗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虞美人》等,运用音乐来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
四、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树立学习信心
利用挂图、诗配画等直观教学手段,有利于相应的诗词内容的视觉形象的形成,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诗词的兴趣。如学习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利用挂图中一叶扁舟停靠岸边而无人问津让学生深入体会“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韵味;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的描绘,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手中的画笔尝试再现“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体会主人公思乡凄苦的情怀。
五、积极创造学生相互深度交流学习体会的平台,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多数学生是作为学习成果接受者的角色,其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为了改变这种教学局面,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积极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如何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诗词的学习意境中去,体会诗词,感受诗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内化其学习诗词的浓厚兴趣。
六、精心组织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师安排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综合性活动。比如开展课堂上竞背、竞猜、PK赛、诗词朗诵赛、为诗词配画、诗词情景再现等多种活动。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能够收到使学生学习诗词变“苦”学为“乐”学的教育效果。
总之,兴趣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有了灵魂的真心互换和呵护,语文课的诗词教学才会充满激情,才能创造出情与趣的和谐共振的教育效果,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才能真正得到稳固和提高,在使学生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的血脉才会代代相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