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物理中探究性问题的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保清

  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波普曾说:“问题能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去实验、去观察。”可见,“问题”是创造性活动的开始。我们应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通过“产生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去获得新知识,然后又去探讨新的问题。这种从情境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就是物理“探究性问题教学”。它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大多数学生都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缺少提问的勇气,就是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也与教师不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关,没有“问题”的学生就是缺乏物理思维能力的人。可见,激发学生提问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之关键。
  要学生提问必须先让他们思考,去发现问题,即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物理情境或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研究问题,通过实验、观察、猜测、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等活动,去发现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有很多问题提出。
  例如在“力的合成”这节课中,我先在铁架台上用橡皮条和两根细绳悬挂砝码,将橡皮条拉长;然后再用一根细绳将结点拉到同样位置,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明白两个力共同作用与一个力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我提出“这两个力与那一个力有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然后给学生实验所需器材,提示学生用力的图示和几何图形得出结论,再用这个结论去讨论不同角度时它们的关系。学生产生如下问题:(1)夹角θ由0°增大到180°的过程中,合力F的大小怎样变化?(2)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大?最大值等于多大?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小?最小值等于多大?(3)合力F是否总大于原来的两个力F1和F2?引导学生用理论的方法去探讨,再用实验验证。
  “物理情境”的创设来源于课本材料和实验、生产与生活实际、现代科技等方面,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过程就是问题的产生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诸多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问题。教师应以这些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同时又要注重控制问题表征(问题表征是指形成问题空间,包括明确问题的给定条件、目标和允许的操作。实际上,问题表征就是审题,即理解题意的过程。)。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问题转化为更类似于熟悉的问题或模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组合链式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在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问学生答,逐步展现问题,表现为学生跟着老师走,一直到达教学目的。这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出发,用链式开放问题定位教学,才能体现物理“探究式问题教学”的如下特性:(1)发展性。使全体学生都能经过自主学习,较快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每个人都学有所得,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还可把问题的空间延伸到课后。(2)程序性。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有机地组合问题,使学生在问题链的导引下层层深入,见“物”思“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定自己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合解决问题计划,进行实时监控。(3)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活动,经过反复思考、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实践的精神。
  例如在“力的分解”一课中,学生在阅读课文后,产生这样的问题:“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有没有确定的答案?”我不急于回答但给出三组问题:(1)合力一定时,已知两分力的方向研究两分力的大小是否确定?(2)合力一定时,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也一定,另一分力的大小是否确定?(3)合力一定时,且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一定,这两个分力是否确定?(又分为F>F2>FSinα;F2=FSinα;F2<FSinα;F2>F四种情况)我让学生做分组实验,用理论和实践探索得出结论,最后归纳总结。
  三、设计开放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创新是能力的灵魂。在物理“探究式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和研究,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充分自由的空间。在开放性问题中答案并非唯一,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策略是:(1)情境开放。设计问题的情境要新颖,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多角度地创设情境和开放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多途径、多方位的思考,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和有趣,且有利于所学知识相互沟通和综合。如以单摆模型为例,就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将单摆放在光滑的斜面上;将单摆置于正在上升的火箭中;将单摆放在电场或磁场中(让摆球带电)等比较它们的周期。(2)过程开放。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不同,解答问题的过程就不同,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是解决综合性和探索性较强问题的有效方法。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就是这个问题的体现。(3)结论开放。问题的结论不是唯一的或在表达上出现多种情况。
  四、科学评价问题,提高探究能力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层次不同,在回答问题时会出现各种情况,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泯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评价学生回答问题必须科学。
  1.对于回答正确的评价方法
  科学评价分两类:一类是回答问题正确的;另一类是回答问题不确切的。
  (1)充分肯定、完善内容。评价语言要简洁,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补充内容要协商式解决,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构建严密完整的认知结构。
  (2)变换角度、表达明确。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深刻,表达不准确,是没有理解和把握问题的实质。应从不同角度去表述,使问题更明确更深刻。例如力是贯穿整个物理学的重要基本概念,对它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
  (3)补充条件、求异创新。在原问题的基础上,改变条件和情境或者补充新信息,将问题引向深入,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课中,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后,就可提出平抛物体运动轨迹怎样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用实验数据描绘运动轨迹,用公式推导y与x的函数关系,得出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对于回答不确切的评价方法
  (1)分析错因、疏导思路。学生答问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寻求正确的思维方法。例如对物理公式定义式的认识就是如此,R=U/I不能理解为R正比于U和R反比于I。
  (2)课堂讨论、明辨是非。对回答不确切的问题,且在一部分学生中有类似问题,可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让持不同看法的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有针对性地矫正错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归纳总结、加深印象。错误观点往往是难以改变的,必须反复多次才能纠正,问题讨论完后要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记录在案便于查阅。
  (4)要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探究性问题教学,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对新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带着更多的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样学生就会不断地去学习钻研。这对学生终生可持续性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