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屈伟青 王卫青
摘 要: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行为方式,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即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作者对当前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而且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包括自己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因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科学教师应如何变革课堂提问,将有效的提问作为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必要的。下面我就科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随意性大,缺乏精心设计。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设计提问,而是上课后想到什么就问什么,随意性很强,看似课堂热热闹闹,学生一问就会,实际上学生只是在应付教师的各种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且,由于提出的问题随意性很大,影响了教材的整体性和教学的连贯性,问来问去,教师不知所问,学生不知所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提问方式过于单一。
有的教师喜欢集体问答,经常向学生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是什么”等问题。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好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
3.过分关注教学进度,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关注的是如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所期望的结论,而不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像是演绎教案。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时,教师往往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做出回答,而且一答对就过去,以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却很少去考虑“学生们都思考了吗?是真的答对了还是猜中的。”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却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
4.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及时的、必要的评价。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也不让其他学生评价、质疑,而是马上让另外的同学回答,追求多样性,鼓励发散思维。这样的问答虽然改变了一问一答的模式,但是伤害了回答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更加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那么,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一些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做好以下几点。
1.创设积极的提问氛围。
“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易被具体情境感染、同化。因此,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能有效地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
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提问既要考虑怎样教,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提问的出发点,使提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2)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思维积极性。
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培养答问积极性,教师至少运用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人的天性,二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思维的正诱因。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推动积极思维。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科学探究:摩擦力》一节,用“提啤酒瓶的生活事例”进行提问。将一啤酒瓶装满水,在瓶颈上涂上洗洁精或肥皂水,要求学生:仅用手握住瓶颈将其提起,但不能抠瓶口提或倒提。提瓶时间要达到20秒钟。课堂上学生兴趣大增,争先想试。结果同学们根本提不起来,即使力气大的同学将瓶子提起后,瓶子仍从手中慢慢滑落,这个过程激起强烈的学习氛围,从而问题脱颖而出:瓶子为什么提不起来?用什么办法可握着提起?(用纸张垫,用布擦干,用沙土涂手等)我已预先准备纸、布、沙子等材料,让学生成功体验解决问题,获得喜悦。接着追问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通过互动分析、归纳得出: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接着根据此情境深入探讨摩擦力的方向、大小的决定因素等问题。再如二氧化碳性质教学中,先讲一个屠狗洞的故事(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走进这个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洞里就一命呜呼,当地居民称之为“屠狗洞”)。狗为什么会死,而人则不会?我通过趣味性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或矛盾处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了疑难点,也就架通了旧知到新知的桥梁。
例如在讲“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时,这样设计开头:问:100瓦的灯泡亮还是40瓦的灯泡亮?学生答:当然是100瓦的灯泡亮。我将“200伏、100瓦”和“220伏,40瓦”两灯泡联接入220伏的电源中演示,果然与学生的答案一样。这时学生的片面性似乎胜利了。我再将这两灯改为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电源中演示,结果100瓦的灯泡反而比40瓦的灯泡暗得多。这一出乎意料的事实使学生展开思维,迫使他们向知识的更深层次进军。我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内容的横向联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养成了思辨的习惯。
(3)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提问。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境中学习科学知识,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科学的核心概念并加以运用。”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让科学教学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发现科学就在身边,让学生在学科学的过程中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生活真有趣,科学真有趣。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采撷生活中的科学实例,并从中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现象,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的体验。
例如:在学习有关“阻力”的内容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公路上骑自行车时,速度越大,感觉空气的阻力越大,根据这个经验你觉得空气阻力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回忆风雨天气你撑开雨伞,迎风而走的场景,你觉得空气的阻力还可能与什么有关?”将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事例作为问题背景,融入抽象的科学知识之中,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主动学习的动机。
3.提问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而是要提一些使学生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教师在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没有耐心等待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一些研究者的研究表明,适当地延长“等待时间”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如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提高,推理活动增强,问题多样化,问题和回答的灵活性增大,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增大,等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来增加“等待时间”。
例如:在学习了浓硫酸性质后,我(出示用浓硫酸作干燥剂的干燥装置)说:“这是用浓硫酸干燥气体的装置,这种装置还能做什么用?老师知道一些,但是不全面,现在让大家帮我想出更多的用途。结合以前接触到的化学知识、物理知识、生活经验等去思考,你一定能想出非常好的见解。把用途说清,并说明道理,然后共同讨论,对每一种想法进行分析,看看你设计的用途是否可行。”
在探索该装置作集气瓶的用途时,正讨论到用排水法或排气法收集气体时,突然有一学生问:“老师,把它倒过来行不行?”这个学生的想法出乎我的意料,事前未曾想到,比较超出常规,一开始甚至认为没有道理,但是我却温和地说:“说说看。”这个学生出乎意料地说得有道理:“把装置倒过来,将密度比空气轻的气体从长管进,把空气从短管排出;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从短管进,把空气从长管排出。”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的评价过于急躁,就很有可能就抹杀了学生的自信心。
另外一些教师在等候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候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同时在重述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明确提醒。
4.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结果及表现给予明确、有效的评价,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及时合理的评价对学生回答的质量与积极性都有着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但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回答的态度之中包含了教师的情感因素,它对学生回答的心理状况有直接影响。教师的微笑和期待,能使学生镇定自若、信心倍增、发挥良好;反之教师的不耐烦、过分严肃、苛求与心不在焉,只会使学生忐忑不安、答非所问、心情沮丧。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后,对学生回答的思路、方法、答案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的肯定与纠正,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完善与补充。教师的评价可以多一些正面的、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思考发言的积极性,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因势利导,启发、指导学生思考。评价时具体说来有四点要注意:一是注意倾听、尊重学生;二是注意期待、信任学生;三是注意鼓励、赏识学生;四是注意宽容、理解学生。其外在表现为:学生回答时教师微笑的脸庞、期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态,学生回答后教师由衷的赞美、中肯的建议、细致的指点、耐心的辅导。
5.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生施问。
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们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提问的问题时,不仅是对被提问的同学一个人的了解、检查和促进,而且应该让全体学生参与和思考,提问一个人或几个人,受益大多数人乃至全体学生。因此提问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把回答提问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过程,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的提问更具有效性。
科学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内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科学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参考文献:
[1]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第一版.
[3]廖伯琴.走进课堂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