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中学语文教学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培栋

  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我根据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认为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在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一直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找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布置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过程当中激发学习兴趣。中学生因为年龄特点,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老师应多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交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情境。在课堂上创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以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几年我主要带高中课程,我校高一新生基础较差,尤其怕作文。按教材中的作文训练计划根本玩不成任务。所以我往往降低作文要求,常让学生练习一些初中生的作文。如在教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时,我在分析人物的形象时就布置上完课要表演课本剧的任务,希望大家认真品味文中的人物形象,以争取扮演文中的某个角色。一听可以演课本剧,几乎每个学生都很认真,一下子有就有了兴趣,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
  二、领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唤起求知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善于领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以求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达到成功学习语文的奇效。一篇文章中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精妙,常常是这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人们读文以后总忘不了那些“少少许胜多多许”(郑板桥语)的精雕细刻。在讲课当中,碰上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彩片断,我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韩愈语)。像鲁迅的《祝福》14次写到了祥林嫂的眼晴,成功地塑造了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冰心的《面人郎记问记》6次描绘民间艺人郎绍安的笑,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突出了文章“旧社会真是个陷人坑”“解放后一切都变好了”的主题。对此,我让学生细细筛选分类、归纳,予以评注,制成卡片,并通过写教材评论和读书会等语文活动,督促学生经常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谁在作文中借鉴变通,引用得好,就及时反馈,大张旗鼓地鼓励、表扬,增强“赏识效应”。久而久之,学生见得多了,琢磨得透了,无论是平时的作文训练,还是“战时”比赛和作文考试,也就不觉得难了。
  三、收集名言警句,对学生产生回味无穷的效应
  名言警句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寓意深刻,能将深奥的哲理寓于较强生动性和具有教学感染力的语言中,这些名言警句恰似“味精”,对学生产生了回味无穷的效应,也使语文课增添了一番文学的风味。名言警句不仅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深化教材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好名言警句,既适合青少年崇尚名人的心理特征,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在阅读课上,我提醒学生做读书笔记,把自己比较欣赏的语言摘录下来,如好词好句、好文段,乃至好的文章,在早读早自习记诵,以备不时之需。也可写读后感,就是对自己的感悟进行记录,如读了一篇好文章,心里有了感慨,或见到诸如古人遗物、生活异常现象等触动了心灵,将这些以札记的形式记下来,从而就有了思想的积累。语文学习是一种“累积的学习”,加涅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掌握得不丰富,则人的思维、智慧和表达都将十分贫乏,更不用说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了。我每天在上语文课之前给学生三分钟时间齐声诵读经典名言警句。读后并要求学生抄写在日记本上。这样做的目的是示范引路,告诉学生要注意书写的工整性和名言警句来源的准确性,并要求注明名言警句的出处和作者。
  四、设置疑问,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悬念
  设疑实质上就是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悬念,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的心理,诱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急于了解,进而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中体验到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的快感。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种重要手段。如在教学《“黑板”跑了》这篇课文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你们看了这个题目,脑子里会出现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纷纷举手:黑板怎么会跑呢?这块黑板到底是怎么样的?这块黑板为什么要跑呢?它要跑到哪里去呢?问题的提出,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简单的几分钟谈话,使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课文上来了。这一课,学生学得很有滋味。
  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投身社会实践,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担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我们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并举办征文比赛。
  总之,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凯洛夫主编.沈颖等译.教育学(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