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工作,而初中生信息技术的水平、知识、能力是参差不齐。在城区就读小学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部分家中有电脑的学生的水平更好,但在乡村来的学生的信息技术较为有限,有些学生甚至连计算机都未接触过,所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差异,又要顾及整体水平的提高。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提高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初中生处于一个由生理、心理显著变化的阶段,智力发展有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学习模式的变化,从小学的老师手把手教学,到逐步的自主思考、自主动手,这个时期的学生慢慢觉得学习有点压力。压力两种情况:一是加倍努力学习,二是无心求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是重要环节。现在上网、QQ、网络游戏等是年轻人最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存在一定向往。在实际教学中,在注意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活用教材,使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代技术手段,如动画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人与信息世界”时,我利用现时网络上流行的动画视频《草船借箭》搞笑版,让学生从娱乐之中理解教学内容。我结合初中生好奇的特点,让学生本身加入到信息技术元素中。例如在讲解“网上查找信息”时,我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学生自己的姓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旅游景点的搜索让学生了解到搜索引擎在生活上的应用;通过古诗句解释介绍,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等等。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知识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与方便,提高了学习兴趣,更加积极自动地学习。
二、任务驱动,引导各层次学生合作学习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存在差异,在安排任务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按照各自能力的大小,选择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能力,取长补短,互相强化各自的学习。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到深,层层深入。例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子表格时,介绍完电子表格的基本功能后,我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给学生:任务一(初级),是正确找出某一单元格如“选定E3”;任务二(中级),是在指定单元格中输入数字如“在A1输入20,B1输入30”;任务三(高级),思考如何计算如“在C1中计算A1+B1”。按照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已经可以了,设置任务二,是为了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扩展思维空间,也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定位,任务三的设置就是为了扩展基础好的学生的思维。这样的练习设计,大部分的学生都通过自主或协作完成了中级练习,有利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对学习更有信心,也有利于基础好的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究新知识。任务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制作校园电子报刊中,我让学生以6人为一组,设置小组长,引导学生组内分配好各人负责的部分,谁找文章,谁找插图,谁负责审定,谁排版,谁校对,等等。学生很快就把自己融入了角色,一个小组就像是报刊的编辑部,为将出版的报刊而努力。最后大部分小组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并创作出比预期更好的作品,作品中还包含了一些学生自学研究出来的知识。
三、交谈式教学模式,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认为学生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定神地听老师讲课,才是最好的学生。其实不然。虽然课堂上是鸦雀无声,但有些学生心却不知飞到哪去了。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爱动爱“插问”,若你不让其出声,想必其也不会把心放在课堂上。相反,善待这样的“插问”,对于学生的“插问”以交谈方式作回答,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当然,在学生的“插问”过程中,总会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不问答或置之不理,也没必要觉得羞耻,因为没有明文规定教师就要懂所有的问题,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相结合的实体,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因此,教师也可以从那三尺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讨论交流。一次,在讲解网页特效时,学生问:如何把鼠标特效改成放大发光的,当时真是考倒人了。我并没有用一句“不懂”就了事,而是坐下来说:“一起来研究吧。”学生没有因为我的不懂而奇怪,而为我能跟他们一起研究而惊喜,他们不再畏惧我,而是大胆积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研究。我们应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使学生处于一个积极活跃的状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在小组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S],2003.
[3]王克胜.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技术教育,2007,(3):38-39.
[4]韩忠强,王世军,董玉琦.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61-66.
[5]杨宏轩,周霞.宁夏高中课改实验信息技术学科情况调研[J].信息技术教育,2004,(12):29-30.
[6]于颖慧.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历史发展与现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3):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