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幼师专业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守昌

  加强对幼师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兴趣对求知、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也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涉到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各门知识。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呢?我结合多年从事幼师语文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创造语文教学情境,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道理的。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呢?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在备课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例如,《陈涉世家》是一篇传记文,教学文言文比较枯燥,那么怎样激起学生学习这一篇文章的兴趣呢?我创造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陈涉称王后,假如少时曾与其佣耕的人来找他,当时的场面会怎样?”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提高了,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课堂的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如在进行《苏州园林》教学时,对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我提相对较难的题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怎样的?”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同时要求结合上下文连贯起来。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来说有些难度,因此我提简单的问题:“‘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难易相搭配的题目,大部分学生都能作答,能够实现教学双边活动,课堂气氛也相对热烈。
  二、加强审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文章《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视野中的是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和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和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可见,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开展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三、提高授课艺术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哪一个学科教学,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重要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和水平的高低。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自己只顾满堂灌输,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如此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以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提高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我就语基短文“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等课型谈谈讲授方法和语言艺术的运用。如语文“逻辑知识――推理必须合于逻辑”一节内容的教学,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注意提高讲授艺术。我在讲授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这一例子出示后,学生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里?”一下子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使他们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直接感受到了语文知识在学习中的应用价值,而且对语文学习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四、结合地方特色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感性认识较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或选用当地历史面貌、风土人情等材料组织教学,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能力。例如淮阳县是“国家级旅游强县”,有“七景”、“八台”等众多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太昊陵、万亩龙湖及湿地公园。为此,我布置了两道作文题:围绕太昊陵和万亩龙湖写一篇说明文和记叙文,标题分别建议为《天下第一陵》和《中原第一湖》。在这个写作训练中,学生因为自己的家乡有这样的一个美丽的景区而感到自豪,写作的兴趣也就浓厚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陶冶了性情,另一方面体会了说明文和记叙文的不同写法。
  同样,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也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一周前,就让学生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和风云变化的特点,猜测第二天会出现怎样的天气,并把它记录下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结合这一记录讲解,学生兴趣盎然,学得快,学得有味,提高了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诚然,加强幼师语文课教学改革,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能从幼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努力发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并科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就定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幼师学校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提高幼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幼教事业发展的幼教师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