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长平

  数感是人们在数概念扩展中而产生的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建立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我构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式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合理性作出解释。新课标倡导的数感培养与训练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根据课程改革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方法。
  一、数学课堂的教学要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目的就在于克服数学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小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而又愉悦的具体生活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数的存在,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和培养起数感。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数”时,我先让学生思考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2”表示。学生刚开始时只是凭空去想,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却“视而不见”,所以回答也很简单,在脑海里并没有1、2的具体数的意识。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1、2来表示,学生这时的回答变得很积极:我有一本数学书,可以用1表示;我有一支铅笔,可以用1表示;我有两只耳朵,可以用2表示;我有一双手,可以用2表示……事实证明,通过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发言思路更活跃、丰富了。我常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置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数感。同时学生运用学会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的数学思想。同时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了一体,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在操作体验中培养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各种形式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百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以百以内数的认识。一年级学生有的在入学前就能空口数到100甚至100以上,但100到底有多少,100根小棒有多少,学生并不清楚。建立100以内数的数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数小棒进行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形成表象的同时培养数感,提高估算能力,并独立思考。由于在学生的头脑中都没有100这个数概念,因此100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我将准备的小棒让学生抓一把,看看是不是大约100根,从而体会100到底有多少。这些材料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从而在脑海中形成100数的概念,也就建立了100的表象。同时我丰富了数数的操作形式:2个2个、5个5个、10个10地个数,顺着数、倒着数……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了更好的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也更深刻。
  三、在数学知识应用中培养数感
  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这就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就教师而言,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如在教学完“认识体积和容积”后,我设计了以下题目: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体积(容积)单位:一瓶药水的容积大约是150( ?摇?摇);一个西瓜的体积大约是4(?摇 ?摇);一个集装箱的容积大约是80(?摇 ?摇);一支粉笔的体积大约是8(?摇 ?摇)。学生通过对新知的理解运用,“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了“150毫升(立方厘米)、4立方分米、80立方米……”的实际体积大小,获得了亲身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数感。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这样当他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会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四、在数学思考中优化学生的数感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脑中,是高级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数感便会自然出现。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进行综合思考和运用,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从而达到知识上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学会思考,就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强化和优化。
  理解数感,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运用数感,是一个值得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但这并不是靠一两道习题、一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渗透的过程,需要搭建完美的舞台才能实现。总之,我们应该看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数学素养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243.htm